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依克 《云梦学刊》2001,22(4):56-58
龙舟竞渡起源说主要有三种,即龙图腾崇拜、纪念屈原和对繁荣昌盛的祝福.龙舟竞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萌生阶段、精英文化阶段和商品文化阶段.龙舟运动的现代化现已成为了世界体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屈原、端午、龙舟,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龙舟文化。屈原,借端午与龙舟,走向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端午靠屈原与龙舟,获得生命与活力,形成了自己节日的民族特色;龙舟,因了屈原与端午,由一般的水上载体而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象征。龙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源远流长,历代壮其流,莫可穷其源。龙舟竞渡,从原始萌生,形成传统.划入现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价值取向的视角看,龙舟文化可以描绘成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原始萌生阶段的俗民文化——两晋以前。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精英文化——南北…  相似文献   

3.
屈原精诚,世代同仰,诗文礼赞,汗牛充栋。龙舟竞泫则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大众化、普及性的纪念活动。据考,龙舟竞渡在屈原以前即已存在。它是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伴随水乡泽国人民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对其起源,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种说法:如缅怀屈原,纪念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起于越王勾践等。或彰扬爱国精神.或提倡传统美德,或企盼明君烈士……影响最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六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相似文献   

4.
一、序引“龙舟”的起源,本是对原始先民征服生物龙,以生物龙作为交通工具这一历史壮举的追忆和模仿。举行“龙舟竞渡”会使年成“风调雨顺”的意识观念,实质上是人类对龙的时代,即多雨水的时代的向往和怀恋。然而,过去在对龙、龙文化和龙舟文化的研究,专注于有限的史籍和文献记载,全然撇开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最能说明问题的考古学和现存的民俗志材料。因而得出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划龙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纪念爱国英雄屈原”等缺乏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5月 1日下午 ,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社科院、华中师范大学和荆州市人民政府联袂举办的“中国荆州龙舟文化研讨会” ,值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期间在荆州市隆重举行。有 2 0余位专家、学者宣读了论文 ,它们从中国龙舟文化的起源、流变、表现形态等历史渊源入手 ,重点探讨了中国龙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年节文化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这一习俗渗透着“龙”的精神 ,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早在初始阶段便顽强地展示出对于征服自然的执著向往与追求。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陈昆满研究员说 ,龙舟文化的起点 ,是古代的龙舟制作与龙舟竞…  相似文献   

6.
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罗生 《云梦学刊》2006,27(6):48-52
先秦至今历代龙舟竞渡文献资料及竞渡起源诸说表明,龙舟竞渡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春秋战国时期融入纪念意义。各地、各民族原本差异很大,后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纪念屈原成为共识。竞渡中的巫风与其他习俗源于夏、周时代,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正是继承与发扬了夏、周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民俗学、传统哲学、美学的视角,以中国的龙文化为主线,通过对中国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竞赛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它们的异同,为中国龙舟竞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钱宗武  卢一飞 《云梦学刊》2004,25(2):127-128
龙舟竞渡是华夏民族盛大的节日,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龙舟竞渡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而以屈子投水说为最盛。《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更为具体:“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两书皆以为端午及龙舟竞渡源自屈子投水、乡人扬楫相救。后世每岁于屈原投水之日,人们必竞舟以寄…  相似文献   

9.
我国竞渡起源的研究始于近代,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作者于1989年曾在《云梦学刊》撰文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弄清竞渡、龙舟与龙舟竞渡三个名词的概念。否则,任何这样的研究结果,都将不可能最终为人们接受。这三者的概念是,竞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水上载体间速度的比赛,竞渡并非一定要用龙舟。龙舟是有龙饰的船,龙  相似文献   

10.
唐祖敏 《云梦学刊》2011,32(6):38-42
帝王情结是屈原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忠君、尊君、骥君、思君、罪君、惜君、哀君、伤君、痛君等复杂微妙的心理情感构成了屈原帝王情结的深邃内涵,这份凝重的帝王情结缘于屈原心中对楚国深沉的挚爱。先秦帝、王观念是屈原帝王情结生成的重要心理渊源,儒家先王崇拜思想是屈原帝王情节生成的文化渊源,而宗法观念最终促进了屈原帝王情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何哲群 《云梦学刊》2011,32(4):43-46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相似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使柳宗元对屈原有千年一遇之感。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就极力追慕屈原,他的政治追求是对屈原"美政"理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学创作师法屈原,是对屈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9,30(5):45-51
《卜居》以对话体赋写成,屈原问卜于郑詹尹,以对问方式进行,八个问题的表,突显屈原人生态度与抉择,屈原心中实非真有所疑,问卜之意无非“自白廉贞”而已。《卜居》篇幅虽短,但形式特别,寓意深刻,全文以占卜始(郑詹尹乃端策扶龟……),以卜不决终(詹尹乃释策而谢……),这一场文学与宗教的对话,是隐喻的情结,既赋写了屈原“以情悟道”的心灵图像。更启示后世对话体赋的写作。屈原身遭迫阮,在“志-命-文”对应关系的建构和诠释中,对话提供含蓄婉藏的特殊情思.满足抒发情思意志的表白。  相似文献   

13.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相似文献   

14.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15.
“打倡”是南楚地域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请神巫术,由当地法师(即巫师)设坛开祭,其仪典热烈,观者如云,神情虔诚。所请之神众多,有天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司命,地祇湘水童神,人神刘三总管等。屈原在朝为三闾大夫,主管楚王室宗庙祭祀,娴熟此类祭典。流放南郢之邑,特别是到了汨罗后,见楚人“打倡”请神之仪典,“其词鄙陋”,其舞“亵慢淫荒”,便在当地法师的支持下,收集整理而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九歌》。当地法师感恩屈原,在后来的请神中,增加了请屈原神之程序,一直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九歌》的原始素材是巫歌而不是民歌。  相似文献   

16.
杨德春 《学术探索》2010,(1):133-140
东方朔以“平”为屈原之名。司马迁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并有呼应。刘向明确记载屈原名平。王充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王逸明确记载屈原名平,于此无刊刻传写错误。《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卜居》、《渔父》开篇言“屈原既放”,篇中反复出现“屈原日”字样,此为屈原赋之文体性质所决定,此不能作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之根据。《卜居》之作者为屈原,《卜居》当作于怀王十八年,具体时间当在该年屈原使齐之前,作地当为郢。《渔父》之作者为屈原,当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作地当在江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既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必要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隐性载体:教育者"身教"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微博新媒体、社会实践载体、非正式学生组织等,以使"中国梦"真正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信仰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郑祯玉 《云梦学刊》2010,31(1):44-50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匠心。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楚国,继承了前圣之道,并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屈原的经济思想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以"德政"为核心内容,倡导"重义轻利"的流通观与"实有所得"的分配论。纵然,在认识屈原的经济思想中,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一思想是社会大变革下经济发展的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当今经济建设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立泉 《云梦学刊》2001,22(1):13-15
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发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可贵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的代表作<离骚>实质上是一篇政治改革失败的自白书,旨在总结楚国行将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和后人作一历史性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