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喜民同志,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开拓型出版家。他不图官位图事业,带领出版社的同志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使出版社旧貌换新颜,令世人刮目相看。他永远不知满足,“一切从零开始”,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道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艰苦创业,勇担风险 赵喜民同志出生在西安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16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土地改革,担任过土改工作队长。后来调到青海省工作,历任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团省委副书记、《青海日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自治州副州长等。后又调任陕西  相似文献   

2.
我是1957年9月调到《学术月刊》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术月刊》的副总编辑尚丁是重点批判对象,已停止了工作。编辑部成员除总编辑周原冰、副总编辑石啸冲外,只有负责文学、历史方面的两位编辑和一位兼搞编务行政工作的同志。就这么几个人要按月出版一本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才从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现任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的张江明同志是一位辛劳和多产的哲学家。从1936年入党算起,他在党的理论阵地上耕耘了整整五十年。1936年和1938年他曾先后任《学生战线》、《青年群》杂志的编辑并撰写文章,比较早就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参加武装斗争,曾任中心县委书记、省委青年部副部长、小北江特派员。解放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曾聘任他为教授,他还担任过省委党校副校长、副书记兼哲学教研室主任,广东哲学学会会长。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常常把编辑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我国著名作家萧乾把文学编辑也喻之为“文学保姆”.说法虽然不同,但它的基本意思都是说,编辑像一支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一个作家的出名,靠的是作品,而一部作品的问世,编辑在其中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局外人是很难知道的.正如王蒙同志所说:“在我国当代文学艰难行进与无限风景之中,贯注了许多编辑家的心血,黄伊同志是这样的编辑,这样的作家的良师益友之一.”王立道同志最近的新作《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一书,就是献给黄伊这位卓越的编辑家的一支颂歌.黄伊从5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后又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数十年,编辑出版过上百部文学作品,如《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朝阳花》、《烈火金钢》、《军队的女儿》、《大地》、《围城》、《历史的回声》、《革命烈士诗抄》、《红旗飘飘》等曾影响一代人的文学名著,都是由他编辑出版或策划组稿的.他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享誉出版界的很受人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6.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蔡馥生教授,是广东省揭阳县人,今年八十三高龄,但精神矍铄,仍然从事科研写作,参加省内外的学术活动。现退居二线,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蔡老1928年毕业于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不久就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主编《社会生活》周刊和《正路》半月刊,编写了《计划经济》一书,介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绩。皖南事变后,到新加坡任南侨通讯社主编,在苏门答腊任《民主日报》“新南洋”副刊编辑,积极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1946年与卢心远同志组织了新加坡经济学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南侨日报》和《南侨晚报》的编辑工作。1948年回到香港主编《大公报》的《经济周刊》,曾发表文章批判凯恩斯的管理货币理论。解放后,  相似文献   

7.
斯托雷奇论中国古典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顿·斯托雷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他曾写过《维多利亚女王传》和《维多利亚时期名人》等传记文学书,以其流畅、生动而隽永的文笔著称。他的接触中国古典诗,是通过阅读英国的赫勃特·贾尔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用英文译出的《中国文学精萃》一书。贾尔斯是英国的一位汉学家,他在满清时曾到中国住过二十多年,任浙江宁波英国领事馆的领事。回英国后,他担任剑桥大学的中文教授。  相似文献   

8.
痖弦本名王庆麟,笔名有三麟、伯厚等,1932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东庄人。他擅长演剧,在饰演孙中山后,获最佳男演员金鼎奖。1966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保罗·安格尔之聘,至“国际创作中心”研究。后又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获硕士学位。他曾担任《创世纪》诗刊主编,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学会”总干事,华欣文化事业中心的总编辑,《中华文艺》总编辑,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现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和副刊主编。痖弦自1951年发表诗作后,共出版过五本诗集,即《苦苓林的一夜》后易名为《痖弦诗抄》、《深渊》,《深渊》增订本、《…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F0002-F0002
邓子平,男,1948年7月生,河北大名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相继策划、组织和编辑了《英语》《语文》《中华民间文学史》等一批中小学新课标教材和普通高校规划教材;  相似文献   

10.
学者型的编辑家徐庄石航徐庄,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至1980年在宁夏日报社担任记者、编辑;从1980年起,她在宁夏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副总编辑,1992年被评为编审,至1994年离休。在宁夏社会科学界和知识界,徐庄的大名可以说...  相似文献   

11.
马庆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男,汉族1940年12月生于广东潮阳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从事图书资料。编辑工作25年1989年5月调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与李联海合著历史文学《一代天骄——孙中山传记》(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孙中山和他的亲友》(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担任《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版社1994年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宋庆龄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特约编辑(总编纂)发表…  相似文献   

12.
丹尼尔·贝尔是当今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问题专家。他当过记者和编辑,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过各种智囊工作,从1969年起,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是在美国社会科学界相当活跃的一位人物。在今日中国提起丹尼尔·贝尔,人们不免会想起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理论。①这是关于未来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设想。《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向世后三年,即1976年,丹尼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编辑出版家──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徐登明叶圣陶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编辑出版家。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长达70余年。在他一生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先后编辑过刊物有《诗》月刊、《文学周报》、《...  相似文献   

14.
曾敏之小传     
曾敏之,男,笔名望云、丁淙。祖籍广东梅县,落籍于广西罗城。历任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特派员。20世纪50年代初任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驻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60年代初调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及写作教研室两主任。“文革”后期于1978年奉派  相似文献   

15.
周钢鸣同志于1909年出生在我国南方边远山区广西罗城县.青少年时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很少呼吸到新的文化气息.年青的周钢鸣于闭塞的山区生活,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在时代风云召唤下,15岁便投身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到了上海,于1933年2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两年后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文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救亡日报》社于1938年10月,迁来桂林.曾先后任《救亡日报》记者兼采访主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指导员以及我地下党外省支部书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人间世》杂志主编.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始终紧握手中的笔,以笔作刀枪,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在桂林度过的,期间只在皖南事变后短期离开过.他除撰写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之外,还结合当时的文艺运动写下大量的文艺理论(含文艺评论),当时曾结集出版过《论文艺创作》一书.他的这些文艺论著大多数写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与《讲话》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相似文献   

17.
杨增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增新于1907年入新,先后担任过新疆陆军学堂总办、阿克苏道尹、镇迪道兼提法使等职。民国成立后,留任布政使。从1912——1926年间,杨一直在新疆主政。从辛亥革命到新疆和平解放前的历任统治者中,杨是主政新疆最长的一个,是一位熟谙多民族地区封建统治的封疆大吏,著有《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等书,在新疆现代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过去一些研究新疆问题的中外学者,曾对他作过许多评价,但不够深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期发表陈慧生同志的这篇文章作为开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我在去年《学术月刊》九月号发表《关于两个文艺界联合宣言》一文后,曾送请成仿吾同志指正。承他来函指出,一九二七年二月他同鲁迅、何畏等共同列名发起的《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系创造社成员何畏(何思敬)执笔。而我文中误以为可能是由成仿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彭干臣是我党我军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和军事领导人,1921年4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军事斗争和统战工作等方面均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在南昌起义中曾担任卫戍司令兼政委、公安局局长要职,并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但是在《南昌起义》影片中,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却没有他。南昌起义时任特务连副连长的唐天际同志在《星火燎原》第一集中写道:“8月6日,最后一批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卫戌司令彭干臣同志要我留下,了解一些敌人的情况,并设法与袁州毛泽东同志带领来参加起义的一千多武装联系,同时交给一封与省委联系的信,他们就走了。”(1959年版,第87页)仅此一句话,在其它版本(甚至1977年后的)中都被删去。我们认为烈士的英名应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