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思维、情感思维和直觉是思维创新的动力,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了思维创新的运行模式。思维创新表现出超越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审美心理是思维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个体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启发个体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实现。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2):167-171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影响,教育对象的思维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有机统一的;构建具有中国气质的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实用思维和权威心理。应充分发挥上述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即重视以情感人与典型示范;重视悟性认知与潜移默化;重视具体化策略与利益诱导;重视意见领袖与思想引导。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思维方式的方法,如在感性与直觉的基础上提高逻辑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实用思维方式以培育战略眼光;在服从意识的基础上提升主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论直觉     
直觉是一种高于知觉、低于思维的相对独立的心理能力。直觉有两种状态(常态和异常态),两个层次(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直觉是智力的一部分,它和思维一起构成人类智力;直觉能力是由整个心灵状态决定的;直觉是创造力的核心、转换中枢,一切初始符号都是由直觉译出的;直觉理念和概念理念构成人类精神、理念。人类直觉能力的贫乏是人类精神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而庄重视直觉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美一直是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东西.美不仅体现在外表,也体现在个人内涵素养中,通过后天的教育能够帮助个人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很多高校对美育教育重视度不高,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当中,教师更多地将专业技能培养作为重点,甚至部分院校中没有开设美育课程,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该文对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推动高职美育课程改革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知识的传播,美育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教学还能进行美育教育,其中有很丰富的美育元素.若你分析初中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那样的美,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三方面着手: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范俊玉 《学术交流》2005,(9):183-187
美育对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时期的高校美育正处在大众文化全面兴起的背景之下。大众文化的感性泛滥阻滞了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它的复制性排挤了创造个性的培养,在过分注重娱乐性给人带来快感的同时却消解了美感;由于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其中夹杂的不健康内容削弱了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但是,优秀的大众文化可以拓宽高校美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进步的阶梯,并为高校美育开拓了新的渠道。鉴于此,应在美学理论教育及其教学方式、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积极应对,使我国的高校美育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姚晓南 《探求》2003,(2):75-78
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范围,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0.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