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帝国主义与戊戍变法的关系问題,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內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对英国、美国、日本在戊戌变法前后的阴谋操縱活动,史学界已作了应有的揭发。对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侵华思想和维新派的对外态度,也有论文进行探讨。最近,对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的思想区別,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纲领上,又有论文进行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唐才常是什么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从事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发动武装斗争,后被张之洞捕获杀害。关于唐的评价,一般认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后,由于其言行存在着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的一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逐步实行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唐才常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属派别问题和他在戊戌变法以后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正名篇 戊戌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在前此的有关史学论著中,几乎形成这样一个等式: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我认为,这是称谓上的不规范,概念上的相互含混。 在划分阶段上,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把1895年作为这一运动萌生、发轫的契机,认为它是在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爱国救亡运动,而其标志是他于这年4月在北京联络各省1300余名举人、并领头发起的有名的“公车上书”,而下  相似文献   

4.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5.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 ,维新派主张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实行变法 ,为此 ,在戊戌变法期间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 ,内容包括 :废除八股文 ,改革考试制度 ;开办现代西式学校 ;用西学教育国民 ,提高国民素质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及其影响 ,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运动 ,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郎琅 《社区》2008,(35):17-19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四处通缉维新派人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不得不流亡海外躲避灾难,先后共在国外漂泊了16年。在此期间,他“身旅外洋”而“心忧中土”,经常饱含热泪,回望神州,时刻为祖国的命运担忧。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帝变法思想探讨刘洪英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究竟是执行了维新派的政策,还是执行了洋务派的政策,史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争为线索,探讨光绪帝的变法思想。近代中国在欧风日雨狂吹滥打之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9.
维新派官制改革政策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维新派的官制改革主要有设制度局和裁撤冗员,但他们在言行方面表现出过激,从而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正> 戊戌变法前后十余年间,是康有为、梁启超致力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时期,而同时又是基督教和传教士在华活动十分活跃,教案冲突愈演愈烈并导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一个时期。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对于基督教这种外来宗教究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对基督教的在华渗透和教会势力的扩张取何种态度及对策?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活动对康、梁又有无影响?这些问题是研究康、梁思想与活动乃至整个资产阶级维新派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外政治、文化、宗教关系的一个侧面,因此本文拟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100年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变法中,由于维新派认识不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没有坚决彻底的反帝勇气;又由于维新派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又不否定封建制度;加之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反对暴力革命,因而这场变法运动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2.
评述了建国后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几种观点,辩析了戊戌变法作为改良主义运动具有两面性。但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是进步的,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我们应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去理解维新派在变法中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3.
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两大基本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具有两大基本倾向,即政制至上和唯智倾向。这两大倾向既是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的主旨,屯是当时维新派群体的共同探索与共享信念;既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泰西新史揽要>经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翻译和广学会的刊印传入晚清社会,一时间举国争诵,"洛阳纸贵".由于其内容上对"变通观"和"进化论"的侧重以及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特点,这本在西方并不为人看重的历史作品得以在较广范围和较深层次冲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特别是对维新派人士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文化传播中的"郢书燕说"现象也揭示了文化增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胡绳同志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对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作了新的评价,认为,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实际上执行的是洋务派的政治路线。他还认为,光绪皇帝之所以实行变法,不过是企图利用维新派,同慈禧太后展开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苏沛同志的文章《戊戌维新中的光绪帝是维新派还是洋务派》(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基本上也是持这种见解的。光绪皇帝是洋务派吗?本文仅就下列几个问题,谈一点同胡、苏二同志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祝福》中的“新党”,归纳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戊戌变法前后,人们称主张维新和倾向维新的人为新党,以区别于旧式官僚,因而“新党”就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党; 另一种意见认为,清末一般人对于主张革新的人物都称新党,它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维新派,也包括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派,同是资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17.
维新运动期间,英国在华代理人曾发表支持中国变法的言论,抛出变法方案,图谋利用维新派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逐步改造清政权,使其成为英国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失败,英国竭力拯救光绪和维新派,干涉中国内政,原因是英国一向视维新派为亲英派,不希望看到具有亲俄倾向的后党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后党与英国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两者的根本利益毕竟是一致的,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愿望。1898年末英国与后党的矛盾有所缓和。维新派寄望于英国支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结果,作茧自缚,软弱无力,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李提摩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李提摩太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的主张、言行和所作所为,指出李提摩太是拥护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的  相似文献   

19.
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最早将《西游记》较为完整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在宗教对话成全模式之下,李提摩太虽然对以大乘佛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表现出更加宽容的气度,但他仍然坚持基督教信仰的优越性,故而其翻译也都打上了深刻的基督教烙印。作为李氏唯一的一部文学译著,《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李提摩太一生的宗教理想,这无论从他翻译《西游记》的动机和意图,还是从他对《西游记》作者丘处机的认识与推崇上都可见一斑。虽然他始终站在基督教立场上阐发《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宗教文化意义,但他的这种努力,无疑对西方世界理解和关注中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提摩太在华共45年,既是乐善好施的传教士,也是纵横捭阖的政客,更是博学多产的学者,他宣教赈灾,匡时救世,顾问政局,宣传变法,著书立说,传播西学。李提摩太是中华民族充满屈辱和伤痛而又不屈不挠、奋力以求的近代历史的缩影,对晚清社会变革进程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