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莎 《东岳论丛》2007,28(4):115-118
在两晋南朝的法制思想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它是丧礼正式入律的标志。我们在探究西晋"准五服以制罪"的来源时发现:汉时法律的一些处罚原则已经是按服叙的远近为依据的了,这表明汉代的丧葬礼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是很强的,其对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了汉代丧礼中部分以礼入法的现象,来具体考察汉代丧葬礼制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3.
典签制度与南朝政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时期 ,门阀士族政治导致了帝国的萎靡 ,名士贵公子们仕不事事 ,“华诞”、“浮薄”构成了江左五朝政治的最鲜明特征。“魏晋之华诞 ,五代浇风”一语即是其最好的概括。但时代进入刘宋 ,寒人渐掌机要 ,相较于两晋 ,政治上毕竟出现了些许新的变化。典签制的出现即是其表现之一。典签作为一个由寒人担任的名级低微的官吏 ,在宋齐梁时期一度大权在握 ,甚至连分封之诸王在其面前亦唯唯诺诺。本文之意图 ,就是对此时期的典签制加以探讨 ,考察该制度的产生、变迁 ,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联。一  清代学者赵翼较早地对典签制度有所关注 ,在《…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的祭天礼制,主要以郑玄的经学思想为基础。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的问题上,曹操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晋元帝从"私"的立场寻求"孝",这有助于从儒家教化角度建构社会民风。魏晋时期民间层面的祭祀,随着佛道两教逐渐推广,新的神灵崇拜祭祀模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董江爱中国人自古就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到了近代则更是“送死多厚于养生,颇合慎终之义”①。中国的丧葬礼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华北农村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基本上延续了古代丧礼,其总特征为繁文缛节的...  相似文献   

6.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五音姓利”的布局,所体现的“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殉葬作为一种埋葬死者的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盛行于奴隶社会,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殉,古籍多通用“徇”。《辞源》(修订本)和旧《辞海》,均解释为“以人从葬”。当然除人以外,还有陪葬物。以人从葬或有两种情况,一是被迫的,这是大多数;二是自愿的,多为死者的亲人或近臣,是少  相似文献   

8.
两晋学官制度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初立国子学的时间应以《晋书·武帝纪》和《宋书·礼志》的记载为确,是在晋武帝成宁二年(276)。西晋国子学设立的原因:一为魏晋时期严于门阀之制,士庶界限分明,因此于太子外,对为高门华族子弟设立国子学;二为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儒教凋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不得不“二学并建”。东晋没有一个与国子学分立、作为实体存在的太学;国子学专容贵胄,教育成为士族高官子弟独享的特权。  相似文献   

9.
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青铜礼器的组合关系 ,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标记 ,而且是晚商礼制的重要反映。殷墟盛行聚族而葬 ,族墓地之间礼器组合可能也有差别 ,西区墓地的礼器组合就有东、西之别 ,东部以觚爵为主 ,西部以鼎簋为主。殷墟时期存在着明显的“财富与地位差”现象 ,这种财富与地位的不相承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殷墟晚期虽食器比例有所增加 ,但重酒之风仍没有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提起“魏晋风度”,人们往往将之理解为风流潇洒,放达不拘,任性而为,完全是人性解放乐观的一面。其实,“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和双重的,它有其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背景,有其深层的人性内容。我以为,它是魏晋名士矛盾人格与分裂人格的集中概括。南朝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实录。本文即想通过《世说新语》所反映的士族名流生活、思想、情趣诸多方面的内容,对魏晋时期(主要是两晋)名士之人格作一探讨,以此揭示“魏晋风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族葬式议     
仡佬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保留相对完整的仡佬族文化当属其丧葬文化。从古代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岩穴墓到近现代的大石板墓这些葬式的发展变化上,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观念,也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互助的生产、生活中在习俗文化上的相通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王东洋 《东岳论丛》2023,(1):154-162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萧大亨(1532—1612年),字夏卿,号岳峰,明代泰安(今新泰放城镇)人。嘉靖进士,万历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兵刑两部尚书,是一位深为后人尊崇和敬仰的著名历史人物。萧大亨葬于泰山南麓满庄镇境内的“金年山”之阳、“龙山”之阴。经万历皇帝“恩命”,人们为其修建了这座精雕细刻、工程浩大的石雕群。其墓地地势北高南低,视野开阔。萧大亨墓坐落于南北向石雕群的最北端,墓高6米,墓围长60余米,可见其位之尊。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保留相对完整的仡佬族文化当属其丧葬文化.从古代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岩穴墓到近现代的大石板墓这些葬式的发展变化上,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观念,也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互助的生产、生活中在习俗文化上的相通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刘备葬在哪里与刘备墓在哪里,应当说是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古人有真墓、假墓、衣冠墓之异,问题也就复杂了。按《三国志》中陈寿的说法,刘备是病死永安(今奉节县治师范学校内),运尸成都,葬于今武侯祠,称“惠陵”,并与他的妻子“皇思夫人”甘夫人“合葬”了。其实,人们早就对  相似文献   

16.
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刘选,辛向军(一)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实行薄葬较为普遍的一个时期。有若干特点:其一,上及魏晋统治阶级下至民间庶人普遍接受薄葬思想并力行丧葬从俭。其二,薄葬从曹魏政权始呈现出制度化、法令化,走出了神学礼仪的原始窠臼。其三,魏晋政权控制...  相似文献   

17.
张桂杰 《理论界》2008,(9):131-132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四言诗盛于西周,之后便日渐式微,至魏晋则再度复兴。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有代表性的曹氏父子四言诗的具体分析。揭示魏晋四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成为两汉四言诗至两晋四言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在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魏晋时期,人物品题虽然是士族阶层遴选官员的舆论工具,但它作为提供人材信息的主要方式,在社会动荡、亟需“能士”的王朝更替时期——魏晋之际、两晋之际和晋宋之际,为寒门仕进打开了路径,从中亦可窥见门阀政治发生、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墨家“节葬”学说,从习俗比较、制度成本、标准、外在权威等审视丧葬之礼的制度设计,与儒家、道家的丧葬思想形成了对比关系,并对后世的制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我们今天从情、理、利的均衡看丧葬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王熙远 《学术论坛》2001,(6):129-133
本文以田野考察与前辈学者调查材料为依据,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了广西瑶族丧葬与巫术巫觋、风水墓向、葬法葬式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