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教育目标本来是非常明了的事情 ,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财务会计以及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会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必然对会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为此 ,全国各地会计教育人士大搞会计教育改革 ,从而也引发了对会计教育目标的讨论。关于实际工作的“专才教育”、“应用型和通用型教育”、多层次的 ,既具有一定文化素质 ,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 ,既能实践操作 ,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人才。本文从适应时代发展的角度 ,就教育目标改革作以探讨。一、确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会计教育…  相似文献   

2.
实现知识经济,必须以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必须大力调整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科技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创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提出"四驱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用来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该体系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为依托,构建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以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为核心,完善教育实践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相结合,与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为宏观背景,论述了创新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价值观、教学观和人才观方面的一系列显著特征,尤其阐明了为适应和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全面转换角色,即从观念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等全力蜕旧更新,以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周玉华  吕武 《学术交流》2005,(8):182-185
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方式培养的法律人才远不能适应加入WTO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达到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无论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体制、培养方法上都与国际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人才相差甚远。因此,重塑一系列适应法学教育国际化需要的人才标准和培养模式,进行一场适应WTO法律服务贸易需要的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4,(2):168-171
通识教育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渊源、通识教育与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文章提出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适应现代知识型、创新型、和谐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堂教学的实际,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培养更多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4):168-17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应当相应地做出突破和创新。如,培育新媒体型教育人才、将理论蕴于教育对象的生活、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新媒体工具的呼唤。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来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与突破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礼芳 《社科纵横》2012,(2):216-217
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竞争,人才成了其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增强其实效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不适应跨界教育要求,教师职教理念、教学能力和方法等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两个不适应"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推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突破口,抓住人才培养"素质"和"能力"两大核心要素,进行了项目化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华同旭 《探求》2007,(1):75-78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是广州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广州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工程。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创建教育强市纳入发展大计,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构建了适应广州经济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法学本科学生专业实习模式透视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教育中应该加强以专业实习为主的实践性教育。但由于认识上的单一和功能上的求全 ,传统的专业实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此专业实习要完成技术路线、项目规划、内容递进、时间场地安排等各方面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曹中秋 《社科纵横》2013,(10):163-16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与深刻变化,中国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击。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了滑坡趋势。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徐少红 《社科纵横》2007,22(1):132-133
教育应适应世界的变化发展。本文阐述建构了新世纪新的教育理念,即全球化教育的观念、迅速变化的教育观念、注重培育高学习能力的教育观念、终生学习的观念,这些教育观念旨在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房地产行业.该文提出适应"互联网+"新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意构思-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梯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全方位育人模式,以及依托区域特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丛书评介韩梅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适应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适应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和广大党员自觉进行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的需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组织、邀请长期从事党务和党员教育工作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适应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该文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事业谋事业”的品格、知识、思维和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创新创业“1234培育工程”,开展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刘猛 《社科纵横》2013,(1):326-327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紧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既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适应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特色建设的视域中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莉娜 《学术交流》2008,(1):185-187
在人类社会发生转型、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今天,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黑龙江大学发展实际,对以特色建设为指向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化价值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凸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该文提出了面向新工科的自动化类专业移动机器人教育体系及实践平台构建,实现了教育模式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型跨界交叉、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转变;采用“以做促学、以赛促学,以研促学”模式驱动该体系的实施,通过统筹建设不同层级难度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平台,使得课程体系网状化、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紧跟市场需求,提高了移动机器人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强化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多国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但同时也要求改变现有滞后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信息革命相适应,人类社会需要有一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革命,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学习观的变革.从阶段性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向长长期性的社会终生教育传统上,教育被仅仅理解为是以大学为终结点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代的教育被认为可以支配人的一生。然而,这种一次性教育的]日观念无法适应变化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变短,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一个大学生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