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的发展寄予厚望,已把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摆在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无疑为湖北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缩小同沿  相似文献   

2.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决策》2009,(8):46-47
聚焦安徽 一、机遇:加入WTO和CEPA的实施,以及加强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中国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6.
从中部的文化传统来看中部崛起.既包括中部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实现文化的经济化,也包括发挥优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实现经济的文化化。因此,应该从文化层面.特别是优势区域经济文化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具有现实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  相似文献   

8.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湖北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才战略是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举措。本文对中部六省人力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比较,深入分析湖北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中部崛起的新契机,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六个重要省份,人口超过全国的1/4,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1/4,中部崛起,对于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期综合编发了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和科研单位有关中部崛起的报道和对策建议。供读者研阅。  相似文献   

10.
4月15日,中部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10号文件”)正式出台。“10号文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36条政策措施,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流通优势、促进城市群和县域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9方面。目前,中部各省已围绕文件进行了专题学习,并着手研究部署各自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中部六省在谋求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9月18日至20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首次齐聚郑州,出席中部论坛郑州会议,共谋“中部崛起”发展大计。9月25日,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拉开帷幕,中部六省无一缺席。此举不仅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家八部委和中部六省在联手搭建“中部崛起”的投资贸易平台,更是中部六省协力谋求“中部崛起”的实质性动作。  相似文献   

12.
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与信息》2007,(2):4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城市圈综合实力,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运宝 《决策》2005,(6):23-25
长江崛起则中部崛起,从安徽马鞍山到湖北宜昌1500公里的长江,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抓住长江就是抓住了中部崛起的“命门”。那么,中部地区在长江沿线有什么?围绕长江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及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心,但曾几何时,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中部地区的发展悄然滞缓下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颓然下滑。进入21世纪,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紧锣密鼓中,中部一片沉寂.呈现出缓慢“塌陷”的趋势。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这表明。“中部崛起”不再仅是学界关注的话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受到官产学媒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意味着中央已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中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摆在中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综合优势,带动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6.
吴明  周江 《决策》2010,(11):I0002-I0005
2005年,中部地区六省发出一个同样的声音:中部要崛起。随之,合肥市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翻三番,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把合肥建设成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  相似文献   

17.
赵斌 《咨询与决策》2004,(11):20-21
十堰作为鄂西北贫困山区,在中部地区崛起中面临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抢抓中部崛起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5月18日~20日,第八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万余名客商齐聚河南,携手共谋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主持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说,第八届中博会是中部六省加强合作、携手共进的一件盛事,是海内外客商会聚中原、共谋发展的一件喜事,也是河南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件大事。@@@@本届中部博览会主旨是“开放、合作、发展、共赢”,主题是“持续转型、协调发展、促进崛起”。博览会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贸易促进为主线,以信息交流、展览展示、项目推介、合作洽谈、专题论坛为主要内容,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中部地区与国内外市场、资本、资源的全面对接,实现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升开放水平,推动中部崛起。@@@@在本届中博会上,河南省共有435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469亿元人民币,合同利用境内外资金4233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合同利用省外资金3336亿元。@@@@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作为中部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已成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载体,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州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沿海发展战略,到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2002年提出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空间上覆盖了东部、西部和东北,唯独缺少中部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地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