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琼瑶以处女作<窗外>一举成名,之后的作品数量更让她荣登20世纪80年代言情小说多产女作家,并在两岸三地掀起一股琼瑶热.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新生代作家如席娟、言妍的出现取代了琼瑶以"纯情"系列为主体的模式,改变了琼瑶言情小说女性多数柔弱且被动的形象,将女性欲望置为主体瓜分了言情小说的市场.改变了以往琼瑶言情小说的叙述模式,使琼瑶热降温.但琼瑶开创的女性视角叙述方式,使看与被看的主体颠倒.仍成功将琼瑶的言情小说推向了一个经典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意义上的画报,关于该报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纠结于其在新闻史上的定位与画报的终刊年代之类的问题;80年代对该画报的研究趋向系统化;90年代后开始形成几大主流观点.步入21世纪后,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从单一领域发展到多个专业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科技史、妇女史、风俗史、宗教学、传播学、图像学、印刷史、医学等.近年来,<点石斋画报>在美术学上的研究价值也慢慢显现出来,这正是学者的关注点由画报内容向画报形式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俄文版<孔子的(四书)>的出版,折射出中国儒学在俄罗斯流传的印记.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是儒学作为一种"学术文本"与"思想体系"在俄罗斯的"生长"和"本土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热潮到低潮再到热潮的演进阶段.  相似文献   

4.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疏琼芳 《中州学刊》2004,(2):123-125
自20世纪20年代起,郭沫若等前辈学者开始从诗学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到20世纪70年代止,这一研究主要限于以<周易>的一爻为单位,运用比兴理论与<诗经>等先秦诗歌进行比较.20世纪80年代末期,傅道彬等在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以全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解读的理论.这些研究开拓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对先秦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陶 《社会科学论坛》2004,(22):191-192
波伏娃在其女性主义经典之作<第二性>中指出:"妇女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在于人的生理性别,而在于人的社会性别,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女性角色,也就有了什么样的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7.
1995年,我的同窗学姐盛英曾经主编了一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筚路蓝缕,用洋洋80万言梳理了一个世纪里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评介了120多位女性作家,在推进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功不可没.该著<导言>在论述"历史分期"时,虽然明确地将"世纪初到'五四'",定为"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文学勃然崛起时期",但由于学界长期将"近代"与"现代""分而治之",当一时用"20世纪"将两者统观之时,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当时,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还未引起整个学界的真正关注,几无积累.即使对如秋瑾、徐自华、陈撷芬、王妙如等少数女性作家有所顾及的话,那多数也是未曾用性别文学的视角来加以观照的.  相似文献   

8.
新浪漫剧就是现代派戏剧.本文认为,我国现代派戏剧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两次短暂热潮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文化现代化其实质是"全人格的觉醒"或人的本质精神的解放.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中,先后经历过两次思想启蒙运动,而现代派戏剧的两次热潮刚好与其相对应.由此可见,现代派戏剧的命运不仅与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命运密切相关,而且最终决定于整个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化过程的性质与特征.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新浪漫剧的兴衰中,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9.
张欣  田栋栋 《理论界》2009,(3):216-217
申奥成功之后,中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各种体育报纸和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体育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体育画报>中文版自2006年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三个春秋.三年间,<体育画报>不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体育传媒界站稳了脚跟,还一跃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杂志,这是与其成功的经营策略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以经营策略为视角,分析<体育画报>中文版的竞争力来源.  相似文献   

10.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始于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接触与认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对于这一热潮的出现和走向,我国学术界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良友>画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行探究.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山经》草药地理分布的部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藏山经>在描述地理山川的同时,详细记载了各山的神奇草药.<五藏山经>草药虽多,分布却不平均,尤其集中在<西山一经>、<西次三经>、<中次一经>、<中次七经>.此四地要么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要么是迁徙地,与炎帝部族的文化渊源很深.<山海经>中有关炎帝后裔的神话,多把人的生命与植物生命相通.炎帝也被尊为神农氏,成为发明农耕、尝百草的祖先神.随着炎帝部族的迁徙,有关草药的知识和观念也流传到各地,从而绘出了<五藏山经>的草药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小说家天花藏主人及其作品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花藏主人是明未清初著名的才子佳人小说作家,被认为是<玉娇梨>、<平山冷燕>的作者,他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成熟、繁荣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关于天花藏主人真实身份及其作品归属的问题仍然不十分清晰,很多学者对天花藏主人的自身情况以及与他相关的作品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从20世纪中期研究的开始,到1980年代掀起的热潮,再到20世纪末的相对冷寂,对天花藏主人的研究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语境中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治建 《中州学刊》2005,(4):241-243
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除了选取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章节,还选入了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两篇文章合为一个"神奇武侠"单元.前不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也将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最近以来,大众文化进入教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董鼎山、袁可嘉等学者就开始把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观点介绍到中国大陆,与此同时,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论文也翻译发表。1985年,后现代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杰姆逊应邀在北京大学做“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专题讲座,紧接着,他的讲稿翻译成中文,以两个不同版本的形式陆续出版,这大大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尽管80年代形成了吸收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热潮,但后现代主义并未使人们产生特别的兴趣,也未在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在整个80年代,现代化还是公认的价值和追求的目标。只是在90年代初,当社会文化和心…  相似文献   

16.
齐红  林舟 《齐鲁学刊》2004,(2):150-15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经“女性文学批评”(或“妇女文学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几次命名的变化,其中每一种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不同时期对于女性及女性写作的文化心理期待,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因此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向我们展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足迹。  相似文献   

17.
白岩 《西部观察》2002,(1):74-77
在中国数以干计的期刊之林中,单以数量计,文学杂志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在一段时间里,其对人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型的期刊.回望20世纪80年代,那时文学杂志拥有的读者之多,一篇佳作产生的轰动效应之大,以洛阳纸贵、万人争睹似不为过.那份辉煌,即使与当今办得最好的时政、财经、生活等类杂志相比,也是不曾有过的.其中,尤以最受读者喜爱的<收获>、<当代>、<十月>三大名刊,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而由文化理念、创作精神上的超越性立场嬗变为世俗化姿态,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种基本趋势.这既缘于中国文化原本就缺乏宗教式的超越性基因,也是传统实用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延续所致.<边城>和<围城>最先呈示出存在主义创作的世俗化迹象,8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文学的世俗化蔚为大观,并演变成两种致思途径:民间化叙事以及与"个人化写作"携手的日常化写作.  相似文献   

20.
方珏 《兰州学刊》2005,(5):104-106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阐发了其存在主义的的女性主义哲学,本文则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源头做一厘清,力图揭示出波伏娃与黑格尔、萨特等人思想的异同,阐明了其理论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