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虚拟实在"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的运用,虚拟实在的出现与日益普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秩序发生变化.但同时,虚拟实在也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突显了虚拟与真实的矛盾,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异化和既有社会秩序的危机.而且,在虚拟社会中,如何建构具有虚拟社会特色的价值规范,如何重建新的价值秩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是当代本体论研究面临的一个最具前沿性和极具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沿着“存在—实在—实在感—实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的链条 ,对虚拟实在的本体论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如何恰当评价虚拟实在对本体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了用虚拟实在消解现实实在的客观性的不当之处 ,从而表达了面对虚拟实在的语境如何维护实在论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王淑梅 《兰州学刊》2011,(4):195-197
网络虚拟是网络中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由于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使用上的偏颇和监管引导方面的不足,使其还存在淡化人际交往、弱化人际信任、异化人际本位的可能性。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使用有效性的不断提高,这些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小,并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完全消除。由于网络虚拟不仅拓展了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还为主体个性、需要、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主体的自由精神,网络虚拟的未来必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4.
杨军 《兰州学刊》2008,(11):41-44
虚拟实在的本质是文本,虚拟实在的电子(符号)是其信息(意义)的物质载体,虚拟实在的信息(意义)不是一种存在。把握虚拟实在意义的特殊方式是感性理解。我们要在本体论上澄清对虚拟实在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交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个体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与现实交往相比,虚拟交往具有去身体化、自主性、跨地域性、非物质性、非功利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推动人类交往发展的同时,虚拟交往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借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有助于科学地界定虚拟交往。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催生了虚拟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本质特征在于交往主体的隐匿化和虚拟化,从而为人们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限制,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毫无矫饰地展现自我、获取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提供了可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虚拟实在——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拟实在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范畴 ,它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虚拟实在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它是既虚又实的存在 ,是超越时空的存在 ,是既非物质又非意识的存在 ,它与传统物质范畴存在一定矛盾 ;虚拟实在改变了传统实践观的基础、立足点及活动方式 ,构成了对传统实践范畴的巨大冲击 ;网络主体具有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它对传统主体观念的单一性、确定性、僵硬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9.
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以"什么是虚拟实在"为基础,而这个问题在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中也是分歧最多的问题.针对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主要现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分为语义、技术和哲学三个方面.在语义和技术上,对虚拟实在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此基础上探讨虚拟实在的哲学解释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主要梳理并分析了关于虚拟实在的六种哲学解释,最后对于在已达成很多共识的基础上产生这样大的分歧的原因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应超越现有的科学化、对象化的研究方法,真正以哲学的研究方式、研究角度和立场对虚拟实在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主体实践发展看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防 《理论界》2003,(6):57-58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基础,扩大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网络实践活动发生在赛博空间中,因而其具有虚拟性、高度自由性、高度风险性特征;网络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们对网络道德的需要,也即自由的网络实践活动必须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和调节。  相似文献   

11.
从人自身本质发展维度理解网络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促使人的实践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它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钟祥财 《江汉论坛》2006,3(12):82-86
本文把民众意识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份重要农业思想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它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理性、建立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制度密不可分。这些重要的思想因素,在这两份资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对民众经济思想的忽略和压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这给后人留下的有益启示是:在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时,必须重视经济行为主体的意愿和利益。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 50多年前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并指出它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大大升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要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就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社团的迅速成长,先天性的制度供给不足逐渐显现,网络社团在发展中面临多重困境。在严峻的非制度化生存环境影响之下,网络社团衍生出了利益大于公益、组织群体高于社会集体、个人感受重于他人感受、律人严于律己等多种乱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非制度化生存带来的后果。因此,需要对网络社团加大制度供给与创新,通过加强制度化管理体系、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及危机应对体系等的建设,规制非制度化生存乱象,促使网络社团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邱柏生 《江汉论坛》2006,46(9):66-71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抽象地说明人的发展问题,而是始终将人的发展问题与工人阶级的现实遭遇和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在一块,在阐述工人阶级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表现以及必须具备的发展条件的过程中,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主要指社会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组织条件、教育训练条件等。要改变人们以往习惯于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仅仅看作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认知,充分认识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是一种社会政治价值观,因此具有统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理论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双向互动关系。性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同。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先进文化是初级阶段造就“四有”公民的内在要求 ,而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必然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民主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影响。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经济能力的提高,最终促成了人民民主建设物质基础的初步奠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不断增强,直接推动了人民民主建设制度保障的有效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提高,有力指导了人民民主建设所需文化基础的初步形成。新世纪、新阶段,党要不断适应新要求,在实践中提高执政能力,将会推动人民民主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格局与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鞍钢  张宁 《河北学刊》2006,26(4):70-73
本文将人类发展指标(HDI)划分为四组或“四个世界”,将中国各地区1982-2003年的HDI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从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转向集中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到2020年中国各地区HDI水平将不同程度地提高,处于“第一世界”的比例更大,处于“第二世界”的比例明显缩小,基本消除“第三世界”人口,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