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建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经营发展 ,少数成长型企业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但绝大部分企业还缺乏核心竞争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企业长期的战略任务 ,应该把资源集中在关键领域 ,建立核心竞争力 ;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形成核心竞争力 ;发展核心主业 ,培养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入世后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外贸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然而 ,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重新塑造其核心竞争力是其唯一出路。本文分析了国有外贸企业入世后面临的新挑战 ,界定了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扩散、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这五个构成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过程入手论述了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造 ,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须关注一般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硬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等相关概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从核心技术能力培育、战略决策能力培育、组织协调与生产制造能力培育、营销能力培育入手.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入手 ,主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主要阶段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关于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在提出并阐述了产业竞争力、金融产业竞争力和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并进一步分析了构建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依据,进而系统地提出了提高我国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核心竞争力与信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研究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着重分析和探讨了高校作为一种"非赢利组织",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通过分析和总结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形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建立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决定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培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人才、技术和机制是构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关键要素。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核心竞争力是煤炭企业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企业文化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其中,企业文化力位于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位于核心竞争力的次核,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显现.外部环境位于核心竞争力的外核,是核心竞争力的效果表现.  相似文献   

9.
界定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对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进行深入剖析.在已有知识价值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大学特点,构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知识价值链模型,有助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给出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强弱,取决于其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培养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既有它的共同规律,又有它的特殊个性。遵循普遍规律,创造独特个性,制定完备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规划、切实实施核心竞争力培养战略、学习一切先进的经营模式,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运行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文化根基的深厚滋养是发生前提,战略目标的辩证统一是方向引领,核心要素的稳定运转是现实根基,评估优化的高效实施是可靠保证,系统机制的勾联融通是核心要旨。以内在逻辑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运行具备由文化根基层、目标引领层、核心要素层、评估优化层、系统机制层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呈现出开放性、整体性、结构性、稳定性、层次性的鲜明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运行需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运行的实践路径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坚实的学科体系支撑,注重系统运行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2.
满族的代表性萨满祭祀神歌,如吉林九台石姓、清代宫廷、舒舒觉罗氏、沈阳法库县陈汉军旗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及文学性之强弱,展现了萨满文化因地域、阶层、来源、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所产生的阶梯性发展轨迹。本文从神灵形象的塑造、祈愿目的之表现、祭祀过程之叙述等三方面,考察了上述满族萨满祭祀神歌之差异,旨在准确把握其文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元明曲学家对杂剧的分类经历了从以人物类型为主到以内容为标准的过程。夏庭芝的《青楼集》中有关杂剧分类的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情况:首先,当时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杂剧是驾头、闺怨、花旦、软末泥、绿林五类。其次,《青楼集》的分类折射出元杂剧表演的发展,杂剧脚色的日益完备,分工的趋向细致。一方面,小旦逐渐成为受爱重的角色,显示出元杂剧外脚的发展。另一方面,花旦成为旦本中颇受欢迎的门类,逐步从正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4.
"非纵非横,非识所识",在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中,唯禅定智慧最深最贵。对中国佛学核心范畴的复读、辨析与重释,不仅可以阐发佛学的人生悟解、思想法脉、精神教化和辩证方法的现代语义,也可公度其"要机"随化的得失轻重。"瞬间持存,敞于域外",后现代境遇更策发了中国佛学陈厚故藏的延宕与造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革命的纵深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与之相应的是,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使得网络成为媒体危机甚至诸多突发事件恶化的媒介,导致社会风险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网络谣言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在义愤心理、信息流瀑、从众效应、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的作用下,本身即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强化机制。因此,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的新常态,必须强化网络社会制度规范,创新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提高网络谣言的治理能力,发挥网络积极正面的功能,使之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6.
分类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分类活动几乎渗透于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分类活动的研究一直是现代心理学的热点,其中用实证的方法对儿童分类活动的探讨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分类标准的稳定性、分类标准的性质、分类同一性、分类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分类中基本水平现象、类别等级特性、类别表征中知识效应、类别内特征关系的敏感性、类别对刺激判断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儿童分类实证研究的成果,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对周原甲骨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结,提出了其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的五个艺术分期;认为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殷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甲骨文的分水岭;从契刻工具,书、刻的关系与涂朱、涂墨,契刻刀法与契刻笔画次序等方面探讨了周原甲骨文的契刻技法,并对周原甲骨文的用字与结字、章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书法观"的确立、"草甲骨文"的创造、萧散简远、烂漫恣肆、写意流便新的审美范式和微雕艺术的开创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与其应有的中国书法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礼学和礼教备受重视,几可比拟西周。清中叶徽儒凌廷堪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其礼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可从三个方面呈现这一点:第一,凌廷堪礼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礼代理”,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的“礼教主义”思潮的延续,礼教主义注重道德教化的感知性、情感性、切身性,强调礼教的象征性,这可从宏观上呈现凌廷堪礼学思想的美学特质;第二,立足于礼的感性呈现、礼的情性基础、礼的象征意义、礼的教化(美育)目标这几个基点,从美学方法论层面,重新结构其礼学命题,进而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其礼学思想的美学意蕴;第三,通过与同时代的“宋学派”的代表人物方东树的礼学思想进行对比,进一步彰显其礼教思想中注重美学的奠基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 ,为了尽快克服危机和发展经济 ,俄政府推行了经济自由化战略 ,内容涉及参与经济全球化、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增加市场运作的透明度等方面。但是就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要实现这一战略还存在诸多限制 ,如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经济结构失衡、积累低水平、科技和设备落后、经济封闭以及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表现出来的软弱性等。所以经济自由化战略的推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国家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制度引导者、体系创新者、要素调配者和安全维护者。依循国家逻辑,要科学、理性地肯定、强化国家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要突出国家设计的数字乡村建设理念,突出国家主体的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突出政治引领的数字乡村建设路线,突出制度主导的数字乡村建设方式。防控乡村返贫,推进数字强国进程,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是数字乡村建设国家逻辑的价值取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国家逻辑应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协调城乡建设步伐,提高干部责任意识,追究违法违规责任,践行制度价值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