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循环是在逆全球化风潮迭起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和促进全球经贸循环逐渐恢复的重要战略选择。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为重要支撑,是对国际经贸双向互动双循环模式的借鉴和对单向操控"双层循环"的超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疏通国内国际循环的堵点。为此,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打破国际大循环的壁垒;要把创新链作为耦合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话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边疆地区在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能更好发挥内引外联的区位、制度、生态、资源、文化五大优势,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为应对新变化,中央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着眼于"国内大循环",从国内价值链升级切入,探讨国内分工形式的转变路径以及与市场一体化的内在关联,以期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一些新思路:第一,市场一体化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降低是推动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渠道;第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是目前国内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可以从增值税征收改革和官员绩效考核转变中获得新启示。  相似文献   

4.
黄斌欢 《社会科学》2021,(11):87-96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将重构未来我国的产业、劳动与社会形态。"双循环"由此具有了双重意义:从侧重国际大循环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经济发展单循环到"经济与社会双向协调发展双循环"。围绕新发展格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衍生诸多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与高度学术潜力的研究议题,包括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生产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建构,以及劳工社会形态发育对于消费培育、新型城市化、新劳动者社会化及劳工养成、城乡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深远影响,等等。在新发展格局的讨论中加入"社会"的维度,将成为新发展格局落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当今,全球化倒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被削弱;而我国国内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正释放极大的发展潜力。面对新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发展状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已提上日程。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企业品牌建设成为重要抓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企业品牌建设可以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及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助力。有鉴于企业品牌建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丰富的价值内涵,企业品牌建设实践路径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凸显出来,这不仅可以为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和思路,也可以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延续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扩大内需及产业链的完善正是重要的抓手,这也对我国整体社会信用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居民信用所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国内外贸易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着突出贡献,其不仅能够保持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更能加快促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府层面和资本市场层面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水平;补齐制度短板,发挥资本市场关键作用;增强信用意识,完善增信措施;发挥信用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交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提出的大食物观新论断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环境为客观依据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落实大食物观,要坚持辩证思维,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数量并提升质量;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心,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配合的“大食物”新发展格局;以“大健康”为目标,倡导科学膳食模式,做到民众食物营养均衡;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更深开拓农业粮食国际合作,开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  相似文献   

10.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最高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多重质变.在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契机下,农村经济应该寻找到新的战略定位,探索如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具备实质性意义;探索农村经济发展如何跟上新时代脚步,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运用新发展理念在建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推动的抓手。有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就从内陆变成前沿,新疆就会迎来像东部作为国内国际市场的前沿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会让新疆的比较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新疆的比较优势,第一,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矿等等。第二,新疆广袤的土地有非常多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第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第四,区位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新疆要充分利用优势,必将能够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迎来经济的腾飞,为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增创竞争新优势,是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从被动适应全球化竞争到主动为全球经济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转向,本质上是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然而,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诸如“地方保护”“诸侯经济”等现象存在却产生了严重阻滞作用。进一步的微观计量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决定下的内需对价值链攀升的确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市场分割因缩小了真实有效的市场规模从而产生了直接的抑制作用。从具体作用途径看,FDI、加工贸易和TFP是中国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得以发挥的关键机制,而市场分割显然抑制了当前中国在诸如提升利用FDI质量、实施创新驱动等战略举措的有效性,阻滞了价值链攀升。据此,基于内需增创竞争新优势,亟待破除体制机制等约束,打破分割状态的“行政区经济”并聚合为开放型区域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和提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要素、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通过开辟国际循环新空间、拓展国际循环新领域、创新国际循环新模式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深化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以产业合作为载体,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领域创新为机遇,激发“一带一路”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的现实逻辑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循环"战略离不开农业的参与.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能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必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有效的农业"双循环",应是包含产品、资金、技术三个方面循环的多层次系统,我国农业"双循环"的发展目标应是"内循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外循环以改善食物供给为主,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结合我国农业现状,要构建契合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农业"双循环"系统,应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切实保护好国内耕地资源、适度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化粮食收储体系、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15.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以实现内生发展动力转型并打破世界经济僵局,这要求我们深入认识世界市场本质,亟需系统回顾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既蕴含了马克思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智慧结晶,又符合现实时代背景、满足人类社会进程的具体发展要求。该理论从根本原因、外在条件、内在动力、基本规律、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等六个方面予以深刻阐释世界市场之内涵,对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势、道、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成就事业发展的要素,自古以来,欲成事者,均需做到“势、道、术”的相互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必然趋势,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遵循发展之道,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提出运行之术,助推大庆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占据更多产业制高点。尽管面临着全球价值链路径依赖对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制约、经济下行压力对创新提出更高速度上的要求、国际循环受阻加大创新的难度等挑战,但综合我国在市场规模、研发投入、人才资源、产业基础、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增强的空间与基础。在路径上,应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畅通与提升国际循环等。在政策上,应重视供需两侧政策的高水平协同,为市场主体赋能与维护市场有效运行,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补充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单元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高地。基于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协调为目标打造能够实现双循环的产业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第一,刚性的生态环境约束决定了黄河流域难以形成经济带,有选择的打造产业链是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占优选择;第二,在黄河流域内,以合理分工为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和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旅游产业链均能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目的;第三,跨域参与制造业和金融业链条是黄河流域参与以"一带一路"市场为主导的外循环和全面融入内循环的抓手;第四,黄河中上游省份全面融入双循环需要政府助力夯实软硬件设施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但市场分割在一定范围内仍比较严重。学界对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历程及演进特征存在不同认识。我国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针对当前要素市场机制落后、市场行政性分割、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等问题,加紧建立大市场框架、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是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以价格机制为主导,以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期化制度为保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