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对儒家的生态思想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自然观、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是必要的.在自然观上,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有独特而系统的论述.在道德理念上,儒家把其最核心的道德理念"仁"推及到对所有生命甚至宇宙万物的爱.在行为规范上,儒家既有在砍伐、捕鱼和狩猎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措施,又有一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育洪 《晋阳学刊》2005,(1):109-11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散文业已成熟。其自然书写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有以下三方面:1.自然书写的乡情体现;2.自然书写的生命意识与生存体验;3.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美。这既继承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又融会现实时代精神与人生体验,在“生态学时代”的新语境下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表现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 ,主要可从儒家重义、好仁、守礼、求中诸方面说明。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伦理原则作为评价社会人事、万物的根本价值尺度 ,其形成原因可从儒家“天人合一”伦理哲学世界观中得以说明 ;其更深层根由 ,还须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中寻找 ,从根本上说 ,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反映 ,是在其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这种政治、经济制度的  相似文献   

4.
刘明 《学术论坛》2006,(9):23-26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儒家死亡观中的一种特殊死亡方式,又是儒家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生死抉择。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规定了儒家由生观死的内在理路,因此要讨论先秦儒家的死亡价值观,必须从儒家的人生价值理论谈起。社会秩序是儒家人生价值的出发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内涵;修、齐、治、平是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杀身成仁是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极端取向。  相似文献   

5.
古代儒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人合一,或者象冯友兰先生所言,儒家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从孔子开始,儒家均以人为一种道德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孔子以“仁”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仁是比人的肉体生命珍贵得多的东西。真正实现了仁,则“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孟子开始,尤其是到了宋明道学(即理学和心学)则开始把道德价值不断提升,直至实现伦理本体化。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先天赋予我们的,那么,通过“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知天”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相似文献   

6.
张德寿 《学术探索》2004,(10):108-111
“天人合一”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想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中阐释得最充分、最精致 ,也最具影响力。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观 ,而是针对道德本原和王权神圣而提出的天人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7.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观。儒家生态观以“仁爱”观念为哲学基础,其基本特征是“万物一体论”和“人主论”,而佛家则以其“缘起论”为其哲学基础,建立了生态观,其基本特征是“整体论”和“无我论”。尽管儒、佛两家的生态观不同,但它们都包含着闪光的生态智慧,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人建立科学的生态观所必须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谐社会观的内涵:一是社会政治和谐;二是等级秩序和谐;三是社会关系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其实现途径是:以“仁”化之;以“礼”节之;以“乐”和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深远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现”.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相似文献   

11.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7,(4):147-151
“究天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三玄”天人观是华夏先民圆通天人的宏构伟制.通过对“三玄”天人观的全新解读,可以突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成说,认识上古文化的“褶子”生态与源发本质,揭示其重时、几、势、感、缘、化的本真势域与生命感性特征,辨析文明同质化的弊端,寻求文化差异共生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刍议传统儒学中自然权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学军 《理论界》2009,(5):136-139
"自然权利"概念是个后现代性的话语,但其思想却渊源久远.我国传统儒学中就具有丰富的自然权利保护的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仁""孝"伦理观,以及"圣王之制"分别从思想基础、伦理要求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自然权利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现代西方激进的自然权利观不同之处在于,儒家的自然权利思想是以人为目的的自然权利观,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万物的外化.  相似文献   

13.
尽管“堪舆”、“风水”概念的出现比儒学时间晚,但是古人择地而居的意识,比儒学的时间早.虽然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很难找到关于风水的有关论述,但是做为《易》之分支“术数”中的“风水”术,一直也没脱离儒学的视野.文章主要分析:儒学视野中的“气”与“风水”观中的“气”,儒学视野中的“五行”与“风水”观中的“五行”,儒学视野中的“孝”与“风水”观中的“葬”,儒学视野中的“天人合一”与“风水”观中的“择地而居”.从儒学的视野下,风水往往与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也往往和孝道联系在一起.“风水”观中虽然掺杂着迷信和糟粕,但是古代风水观中也渗透着环境学、心理学等内容.并且在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风水观也是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韩非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仁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霞 《学术研究》2005,(2):27-32
韩非的仁义观是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从"公"的原则出发,韩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仁的含义;从"公"的角度,韩非批判了儒家的仁义观;在"公"的高度上,韩非吸收了道家仁义观的内容.韩非的仁义观虽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本文拟揭示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探讨其现代价值。儒家仁道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忠恕侧隐的仁爱精神、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及生生不已的生机活力。忠恕与测隐是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亦是孔孟仁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别,没有统一界定,事实上也无法笼统界定之,因为“仁”不是任何特殊的道德条目,而是“全德”之称,任何界定都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但这并非说…  相似文献   

17.
陈冬 《兰州学刊》2009,(1):89-91
儒家学说以家庭伦理本位出发,建立起其独特的“忠孝”统一观;韩非从法家立场出发,致力于打破儒家学说,建立法家思想系统。文章主要探讨韩非如何从两大方面破儒之“忠孝”观而维护“君”与“法”的绝对性。文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韩非从“利”的现实角度来揭破儒家父子、君臣之延续性;第二部分则分三点探讨韩非对儒家“忠孝”观之乱“法”性质的揭露。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西汉前期大儒的贾谊(前200-前168年),在继承早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颇有特色的环境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贾谊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作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即“天事”与“人事”)之间的相通、相类或统一。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朦胧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尽管“天人合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可以对21世纪新生态文化的建构提供贡献。儒家生态思想有三个关键命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者也”。潜藏在这三大命题之中的是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和谐,和解,天人合一,联系性思维,以及有机体论。在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关系在于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儒家思想中的“仁”学,以及以分享、包容、同情、责任作为核心价值的母性思维(maternal thinking),在建构新生态文化中具有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