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是一门通过听觉渠道传播的声音艺术。尽管音乐自诞生起,就常与舞蹈、诗歌一体,成为视觉感知的一部分,但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发展,此种趋势逐渐变弱,音乐发展成一门自足的听觉艺术。当代新媒介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视觉转向,使音乐的视觉呈现重新凸显。视觉符号不仅成为音乐重要的伴随文本,还几乎覆盖音乐从生产到传播的所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由听觉符号编码转向多媒介符号编码,其艺术表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已进入高级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既承载了传统语言文化的"语言思维",又强调以"视觉思维"为主要特征,已发展成为语言文化的高级形态.实现民族语言文化与视觉艺术的发展必须有效地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这是对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视觉文化的传播来完成。到了21世纪,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史上,又出现了听觉转向,取代了视觉转向,听觉文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对学术研究来说,听觉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听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古已有之,中西文化史上都是如此。研究听觉文化主要有三层价值:首先,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象与音都是语言符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听觉文化研究可以引起人们对音的关注;其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听觉文化研究可以消除视觉文化研究的弊端;最后,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听觉文化研究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人类就生活在一个听觉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4.
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校音乐教育在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学中树立以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为本的教学主流思想,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向着世界整体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进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卢彦名 《河北学刊》2012,32(5):247-250
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念。这些理念的表达需要特定的文化仪式,而犹太会堂是犹太教文化仪式所需要的特定场所。英国犹太会堂建筑是我们理解近代犹太美学理念的一把钥匙。犹太审美传统较为强调听觉艺术;犹太视觉艺术虽然充满忌讳,但依然是十分生动的。听觉与视觉的紧密结合无疑是近代犹太审美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阳 《中州学刊》2005,(3):253-255
新媒介力量在中国神话的当代发展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新媒介势力正在改写着我们的神话,改写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中国神话正面临着价值普遍缺失和意义转移的问题.传统的神话主题被一再地"利用"和"改写",结果使传统神话所拥有的艺术意蕴和民俗文化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被置换成多重含义和多种可能性的文化"产品".传媒的关注在使中国神话得到某种意义上拓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语言的萎缩或衰败.因此,中国神话在新的语境中必须审视和调整自我,并且重新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上有各种繁杂纷乱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装璜、书法等等。这些艺术,不仅外部形式各异,而且在性质上也都各具特点、互不雷同。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这些纷繁的艺术形式集中归并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别,这就是一般常说的艺术分类法。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其一是把艺术分别概括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包括雕塑、绘画、装璜、舞蹈等。它的特征是,这些艺术必须诉诸人的视觉器官;而“听觉艺术”则指音乐、诗歌(古老的诗歌都是唱诵的)等。它的特征是诉诸人的听觉器  相似文献   

9.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作用下的文化断裂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芳 《中州学刊》2005,(5):240-242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以电影、电视为主体的视觉文化以其连续的作用一跃而为人类生活和艺术生活系统里的奇特角色.由于视觉文化对受众欲望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困惑也就成了必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思想以及习惯的基础,是今后发展的依据,如果丢失,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视觉文化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避免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在向视听文化发生着总体性、革命性的转型.以文化传播介质为基本标志,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非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和视听时代.视听文化在当代人类文化时空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扩张力,视听无处不在.各类传统文化形态以各种方式向当代视听汇聚和接轨.泛视听化、融合化、社会化、产业化和个性化是文化视听时代的总体特征.视听时代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危机、文化风险和文化异化的时代.因此,必须处理好阅读与视听,大众化与精英化,传承与创新,技术、内容与价值,视听泛在与媒介素养,发展与监管以及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视听文化发展规划,建设“视听中国”.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16-221
作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拔,当代文化研究中正在兴起一股听觉转向的热潮。从批判"图像至上"主义的遮蔽效应,倡言听觉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到听觉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从声音与身份、权力的复杂关系到听觉文本的形态类型,从听觉文化的中国传统,到听觉批评的实践活动及话语建设诸问题,中国学界均有广泛深入的思考。听觉文化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由自发而自觉的理论历程,对中国立场与中国意识的重视与强调,彰显了中国学人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技术力量的推动产生了新媒体,从而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市场的变化使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由对立到竞合,最终寻求融合的发展,媒介形态必然要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媒介的共生体--"报网融合",面对竞争报网努力探索新的信息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任何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新媒介的出现,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现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关系是,在竞争中共生存,于渗透中齐发展,这种传媒格局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是:它必然促进传统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深刻反思和积极创新,最终促使传播学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生.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62-263
<正>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一批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优秀艺术家们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造就出中国辉煌的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始终秉承着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传统,志在培养出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弘扬音乐文化,先后培养出众多知名音乐艺术家。其中,金铁霖教授在继承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同时,借鉴西方声乐训练方法,培养了一批知名歌唱家,为我国声乐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的直觉性,往往在于"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其景象(形象)和声音在艺术形式上又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价值.笔者称之为"视听之美".这种"视听之美"的构成,就审美主体(人)来说,又与其审美感觉器官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分析、比较和研究.人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不同,相应构成的景象美和声音美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民族在创造自我衍生历史的同时,也都相应地创造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文化,自然是和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延伸同步发展的。民族音乐传统应是国家音乐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五千年漫长、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和积累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源于各自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故而我国总体的音乐文化,勿容置疑地源于我国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笔者认为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是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各自创造和积累的民族音乐传统,在个性的汇集、共…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葫芦丝音乐虽然是民族音乐的沧海一粟,但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葫芦丝乐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葫芦丝音乐教育日益普及,葫芦丝音乐活动日益频繁,葫芦丝音乐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葫芦丝音乐的功能不断拓展到礼仪、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医疗保健、环境重塑、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