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李渔的戏曲活动总体上是以商业经营与赢利为旨归的.论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李渔出身和经历形成的商人品格、以出版为依托的商业戏曲活动、戏曲创作中鲜明的商品化色彩、李渔家班演出活动的营业性等方面来论述商业化的"治生"方式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说明李渔的商品意识在戏曲活动中的谋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渔家庭戏班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的戏曲创作与其家庭戏班的表演活动关联甚微,不仅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差,而且性质上也不相同;前者纯粹出于卖文糊口,有明显的商业倾向;后者的原因则颇为复杂。李渔家班的性质也不同于民间艺人的戏曲表演,更接近于豪门女乐,主要用于娱乐而非艺术经营,体现了牵渔注重人生快乐的文化品格。作为戏班成员的家姬在李渔的家庭生活、艺术实践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但李渔戏曲理论的提出主要得之积久形成的艺术感悟和理性思考,与家姬的演剧活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1,14(3):37-38
李渔以其戏剧理论指导小说创作,形成了与他的戏剧基本相同的艺术风格,情节上出奇出新;"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语言风格俗中求雅.  相似文献   

4.
传奇<奈何天>是根据李渔的话本小说<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改编而成.当我们用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等戏曲理论原则来审视、对照改编前的小说与改编后的传奇,会发现这些原则并不适合改编成的<奈何天>,却适合改编前的<丑郎君怕娇偏得艳>.由此可知,李渔的戏曲创作实践与理论并不能够完全契合无间.<奈何天>偏移李渔相关戏曲理论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关涉到李渔对小说、戏曲两种不同文体的认识,又离不开他以劝惩和娱乐为目的的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5.
粤剧是以梆子(即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的皮黄剧种,皮黄入粤是粤剧形成的标志.作为民间演剧的历史传承,"江湖十八本"对于探寻剧种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黄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的秦腔,早在清康熙年间即已风靡大江南北,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李渔戏曲美学是我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具有突破性贡献.其突破性概括说来有两点:一是表现出从抒情中心向叙事中心转变的迹象,二是自觉追求和推进从"案头性"向"舞台性"的转变.<闲情偶寄>作为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并构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古典戏曲美学著作,是一座里程碑.李渔的世界观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给他的美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影响,更根本的是应看到.李渔戏曲美学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改编是中国古典戏曲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重要策略.以古人古事为改编对象进行创作,戏曲为自己戴上了一个护身符;改编自前代或同时之小说,戏曲可以更为广泛地走进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选择前人戏曲作品进行改编,既为生存,也为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文人主导和艺人主导这两种戏曲改编的路径,体现了高台教化与感性娱乐、雅与俗、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等多方面的融合.此外,改编也是戏曲经典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李渔创作的三十篇话本小说中有四篇情节新奇,于是将之改编为传奇.按照传奇生旦排场的要求,李渔对部分话本的主要人物作了调整和改写,重新确立了男女主人公.基于传奇篇幅和容量的增加,李渔采用双线结构,补写了部分情节,又从舞台艺术效果出发,设置了新的戏剧冲突,增写了武戏.根据戏曲集中性的特点,李渔将话本中人物进行了删减与合并,减少出场人数,压缩故事时间,形成了其戏曲改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申杰 《家庭科技》2009,(1):29-29
李渔,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对养生保健很有研究. 李渔特别注重心理养生,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提出"心和则百体皆和".  相似文献   

10.
李连生 《学术研究》2007,(10):134-140
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两种主要形式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其整体趋势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一、结构体式上,长短句的曲牌体戏曲吸收齐言句法逐渐形成板腔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诗赞体的说唱起到了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二、板式节奏上,经历了由曲牌变化到节奏变化的演变,板腔体依靠节奏的变化以构成曲调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表达了复杂的戏剧情绪;三、腔调唱法上,由宋元时最初的唱较为固定的曲牌,发展到明代昆腔里的唱腔句,再到板腔体戏曲唱上下句的基本腔,板腔体戏曲以节奏变化作为发展曲调的原则和音乐戏剧化的基本表现手法得以最后确立和完成。在声腔演化过程中,曲牌体戏曲本身已经蕴含着向板腔体戏曲演化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可概括为曲牌体的板腔化,曲牌的板腔化意味着曲牌的解体、曲牌个性的丧失和共性的增强,是板腔体戏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渔,是一位伴随着明季黯然的余辉走上戏剧舞台,并在清初论坛上脱颖而出颇具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同时他在周旋梨园之暇,也曾论及器玩、居室等工艺美术,是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工艺美学家.本文拟将其《闲情偶寄》之"居室"、"器玩"二部中所流溢的工艺美学思想作如下管窥.一工艺美的鉴赏情趣——变·雅·化李渔性情"不喜雷同",反对沿袭先人遗制,极力推崇工艺美术创造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其论著字里行间直透出一股以"变"为核心,以新奇为美的工艺美学倾向.但自明季以来,在建筑工程界乃至整个手工艺界,笼罩着浓郁的泥古之风,李渔对此表露出针砭时弊的愤懑情  相似文献   

12.
周引莉 《兰州学刊》2012,(2):124-128
选取几位作家的小说,分析其作品中的戏曲因素。莫言几乎是把《檀香刑》当做一部戏来写,从人物塑造到内容结构都对猫腔(其实是茂腔)进行了借鉴。贾平凹在《秦腔》《白夜》中对秦腔、川剧目连戏的关注。叶广芩的《响马传》《逍遥津》《盗御马》《豆汁记》等小说不论从题目,还是从具体内容,都与戏曲有着密切关系。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有多处写到农民与戏曲的关系。张宇的《乡村情感》中三次引用了爹和麦生伯爱唱的民间小调。李佩甫的《羊的门》中有两段民族乐曲与按摩手法相结合的精彩描述等。作家们在结合戏曲时,或表现人物,或渲染环境,或点缀情节,充实内容,或兼而有之,从而使他们的创作不时闪现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  相似文献   

13.
睡虎地秦简"置吏律"所载的秦"十二郡",最早形成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从惠文王至昭襄王前期,秦国在东、南两面疆土扩展,先后设置了上、巴、汉中、蜀、河外、河东6郡。关东诸国合纵制秦,秦东进压力加大,被迫与韩魏保持较长的、相对和平的格局,而将经略重点转向关中,征服狄道、义渠,置陇西郡、北地郡。垂沙之战后,齐楚联盟破裂,为秦国东扩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战略时机,至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国攻取了楚、韩等国大片土地,先后设置了南、黔中、南阳、河内4郡。至此,秦"十二郡"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文化过滤"思想为理论工具,以"日本近世流传的李渔肖像"为线索,结合日本国宝《十便十宜帖》的创作以及《芥子园画传》东渡日本的情况分析,挖掘出日本近世绘画世界中有关李渔形象的特殊一面,即文史兼长、离俗隐逸、独具慧眼的艺术家形象.这种形象有别于以往常被提及的作为戏剧家李渔的形象呈现的"俗"味,是一种与之相对的"雅致".这种"雅"味的产生是文化过滤的结果,其本质是日本近世文艺界对"世袭制"积弊的反拨.  相似文献   

15.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十二楼>各篇小说中的非叙事话语在小说篇幅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非叙事话语的种类也非常齐全,李渔用这种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写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喜好、选择以及人生向往和追求,这种叙事操作直接形成了小说"有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7.
尚奇之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从上古的寓言到明清小说,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明清时期尚奇的内涵有了新变,关注点有所下移,日常生活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李贽、公安三袁、冯梦龙、凌濛初和李渔等人都是践行者。李渔在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特别是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李渔对新奇的追求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与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多面手的身份有关。李渔肯定四大奇书,评点《三国演义》,体现了他对奇的认同和尊崇。但是李渔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求奇,而是有一定的分寸。这凸现出李渔独特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为一个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对自己群体的坚守。  相似文献   

18.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剧论史,在明中叶以前,关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剧作家及理论界的充分重视。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孟称舜,极大地发展了前人成说,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遵循"尤为其人写照"的基本原则,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主张运用艺术概括、犯中求避、以形写神、"化其身为曲中之人"等具体方法来塑造人物。孟称舜的戏曲人物论既承绪前人,又独出机杼,对金圣叹"性格"论及李渔"全以身代梨园"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阶梧 《快乐青春》2005,(3):35-39
1 当我吹着口哨经过白棉花家的门口时,发现白棉花正用小木棍逗弄着梧桐树上的蚂蚁,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臭蚂蚁,死蚂蚁,让你成双成对地爬……"几只蚂蚁被小棍拨得东窜西窜,打着趔趄从树干上滚落下来.  相似文献   

20.
昆曲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其萌发的开始就同"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文人曲师革新后的昆曲更具"雅"韵而受到官僚贵族的赏识和追捧,这促成昆曲走向两百年的兴盛和繁荣.而昆曲在后来的"花雅"之争中败下阵来走向式微乃至衰落也是因为一个"难"字,真可谓是"成也萧和、败也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