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朗西埃的美学理论被乔纳森·卡勒视为当下文学理论向审美回归趋势的代表之一,但是在朗西埃的语境中,美学并不纯粹,其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都体现出美学与政治合一的趋势。就历史之维而言,朗西埃独创艺术的体制理论,将艺术由再现体制向审美体制的转换看成社会平等化的表征;就未来之维而言,他又提出"解放的观众"来为普通大众艺术欣赏行为的合法化提供理论依据。这两个维度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朗西埃美学理论的核心:审美平等。审美平等要求大众时刻意识到"感性分配"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勇敢地去想象另一种生活。但是,朗西埃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却隐藏着各种无法消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与目的论历史哲学家不同,阿伦特将革命视为一种具有"开端启新"潜质的断片的历史现象,因而乐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揭示被历史必然性遮蔽的革命精神,表达自己所服膺的古典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在这种理念观照之下,阿伦特看到,由于社会问题介入革命进程,致使法国大革命偏离了其最初的自由立宪政治目标,也使人们对现代革命(包括美国革命)的理解,陷入历史必然性的窠臼.同样地,也正是社会问题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介入,革命者就用具有绝对主义特质的人民原则代替分权制衡的共和原则,致使革命以自由立宪始,以君主复辟以及政体的反复更迭终.而美国革命则"幸运地"遵循共和主义的建国原则,实现了自由立宪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革命后遗落了共和政治所需的广泛的公共领域,作为自由之真谛的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失去了依托,属于社会领域的私人幸福取代了公共精神,最终也失落了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富裕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通过外在于个体的途径,如暴力革命,打破不平等的权力格局,谋取个体平等、自由的"解放政治"时代向通过内在于个体自身的途径,即个体从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求自身需求的满足,从而谋求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的"生活政治"时代的转变.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不仅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传统节俭型消费向现代享受型消费的转变,而且迅速发展的消费变革,预示着再一次消费革命的发生,即实现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朗西埃是法国著名的学者,既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又算是社会学家、艺术批评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不断揭示掩藏在政治表象下的真正社会机体,不断重申关于政治之假的科学真理。朗西埃生命政治研究的新政治概念关注了身体化的感性微观控制层面,他认为政治哲学在哲学系中应该是一种哲学或政治行动,而不是一种清理、整顿政治理性的学问。为此,文章对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并对其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6.
董煊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0):121-130
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历史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因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法国革命的具体成果虽然有限,但却开辟了一个普遍革命的新时代,从而为实业社会开辟了道路.法国革命的不幸结局在于法学家和形而上学家的关于"自由"的形而上学学说,它是批判性的,因而只适合于破坏,不适合建设.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它建立在实证政治学即促进实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上,并以新基督教作为指导的道德原则.启蒙运动无限进步的理想将在实业社会得到最大的体现.建立实业社会的理想途径是王权与实业家之间的联盟,以和平方式实现.实业社会的政治将由统治转变为管理.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只是徒具获得民众情感认同的条件和形式,却并未透过个人的身体表达特殊而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性内容.  相似文献   

9.
富裕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通过外在于个体的途径,如暴力革命打破不平等的权力格局,谋取个体平等、自由的“解放政治”时代向通过内在于个体自身的途径,即个体从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求自身需求的满足,从而谋求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的“生活政治”时代的转变。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不仅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传统节俭型消费向现代享受型消费的转变,而且迅速发展的消费变革,预示着再一次消费革命的发生,即实现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中华文明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惰性、宗法社会的钳制、专制政治的高压,中国几千年来只有改朝换代的王朝革命,而没有出现经济升级、政治变革、观念更新的社会革命。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商品经济、自由观念、民主政治的猛烈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才趋于解体,中国才实现“革命”的转换,从循环的王朝革命走向真正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1.
法国大革命奠定了"个人自由"原则,俄国革命奠定了"社会公正"原则.本文结合两次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比较政治学视角入手,对比考察了卢梭、康德和马克思的政治学说,由此历史地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人民民主"、"公民社会和法制国家"、"人的社会"、"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因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关心自己.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也就不懂得关爱地球.人类文明因此而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为能走出现代文明的危机,必须破除现代性的三大错误信念--经济主义、独断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了这些错误信念,才能实现"人性革命".实现了"人性革命",人们才能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就是修己进德,就是"觉知自己深处的真实",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以求得平衡".当多数人都懂得关心自己时,地球生物圈就能得到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科学技术取代政治手段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科学技术导致人性的全面压抑,社会变成单向度社会。人类要摆脱困境,必须进行本能革命,以消除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4.
对感性、感知的剖析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中的核心话题。朗西埃从布迪厄对趣味的观点中看到的是柏拉图式的伦理的感性分配体系,即人们所能感知的和他们所能理解的,由他们所在的环境以及所处的位置决定。感性在此具有结构主义的固化性。尽管布迪厄经常被指认为一个结构主义者,但他同样也被视为后现代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实践理论中,实践中个体的感知方式具有“即兴表演”的能力。即使朗西埃对布迪厄存在一定的误读,但个体的感知、思维、行动在布迪厄那里仍然受到由外部因素塑造的习性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倾向。朗西埃肯定了感性的自由性,认为“歧感”的扰动能够打破原有的感性分配体系,释放感性的流动性,实现审美平等。  相似文献   

15.
"三三制"原则回应了现代革命的民主诉求,这一原则的革命意义还在于将自由主义追求的个体权利平等转化为革命政党追求的党派与阶级平等.梳理相关史料可以看出,完善"三三制"选举的过程即是政党改造民主的过程.在革命语境下,中共通过中间分子的"物色",选区的调整,原则实现形式的灵活性与政党领导的间接性等来塑造民主,巩固革命政权.至此,"三三制"原则成为革命政党改造民主,动员民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思想启蒙下的诗体演进:重审“诗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向天渊 《兰州学刊》2005,(5):278-279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由维新派领导发起的"诗界革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启蒙"与"诗体革新"的双重任务.诗体建设一方面要承载文化政治精英的维新思想,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学审美传统.然则语言革命的滞后最后阻碍了诗体重建与启蒙的深入.思想启蒙、语言革命、诗体革新这一本属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运动必须整体推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大课题之一,阿伦特和马克思同时关注幸福问题。阿伦特在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中着重讨论了她的幸福思想,对于公共幸福的追寻导致了两次革命的结果判然有别。法国革命由解决生存必然性问题转而追求私人幸福的社会解放致使革命失败。美国革命与之相反,一直追求行动的政治自由使革命走向成功。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法国的社会问题如出一辙,都是面对生存必然性,在她看来这不是幸福而是不幸。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诠释了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革命,认为以此为基础才能彻底消除贫困、消灭剥削阶级,使资本走向灭亡,解放全人类才指日可待,全人类幸福才是可能的。本文通过两位思想家的对话,站在马克思的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回应了阿伦特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一、歌剧《唐·璜》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除英国在十八世纪上半叶逐渐确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外,其他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极不平衡。但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即是:推翻封建政权,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欧洲政治和经济上的阶级斗争,导致了欧洲进入了革命的动荡时期,先后在爱尔兰、瑞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爆发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其中,一七八九年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为彻底,影响也最大。正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斗争,思想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了“人权宣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宣扬“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此外,法国还出现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象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他们虽然个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保守主义革命"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4,24(2):74-79
"保守主义革命"是德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理论思潮,对德国20世纪的政治结构、政治运动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保守主义革命"的主要人物、核心范畴及其社会关联作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价值哲学的维度,阐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道德价值,认为马克思从"谋生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争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评价社会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由此观之,以劳动为主轴的劳动价值论革命,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也带来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轴价值观念的重构,实现了以公平、正义为时代主题的价值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