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毛泽东的科学个性观萌发于他青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的初步研究,转变并形成于他对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认识和批判,成熟于他以毕生精力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就其一生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青年时期的批判、中年时期的倡导和晚年时期的根绝.毛泽东的私人资本主义观尤其是他关于广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为我们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之意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毛泽东的意志观是在中西思想文化影响下,从修身活动中体悟总结出来的。他认为意志属于精神的范畴,对于道德行为具有能动作用,意志本性是自由的。他运用自由意志观点批判旧的道德观念对个性自由的限制。毛泽东的这些观点对他后来的革命道路与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大同观是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立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从历史逻辑看,毛泽东的大同观存在一个道德理想层面的连续性特质,这一连续性特质成为毛泽东大同观的鲜明特色。从理论逻辑看,毛泽东大同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常态”,而绝非孤例。从现实逻辑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仍然应当批判继承传统大同思想和毛泽东的大同观,继承其中蕴涵的理想主义精神,批判其中的乌托邦成分,在现实物质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建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功利观是在对传统功利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它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有机统一,是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新型功利观。"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的功利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功利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有它的客观因素,更有它的主体条件,毛泽东自身所具有的湖湘文化特质及他秉持的批判精神、革命再造意识和重民情怀,作为毛泽东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阶级基础,在毛泽东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民族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毛泽东民族观是在中国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进步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成熟的 ,它的形成与毛泽东世界观的变化发展同步。它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民族思想的积极因素 ,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对于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比较研究却给其身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题,即他所秉持的法律观究竟是什么?哈贝马斯以韦伯在其“支配社会学”中关于“法制型支配”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确认韦伯所持的是实证法(反自然法)的法律观,进而从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法律观念与现实这一“外在视角”以及理性化这一“内在视角”对韦伯的法律观进行批判。然而,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本身即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了对上述批判的反批判。  相似文献   

9.
秦汉之际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刘安,使他成为汉初黄老思想主张的集大成者:阶级出身和政治地位决定了他法律观的倾向;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他在政治倾向和法律观上进步的特点。探讨他的法律思想,正是研究秦汉法律思想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了解他对法律基本问题的观点和具体的法律主张对于进一步认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全面把握西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水平和特征,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讲话、报告和著作中,多次论及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法律思想。研究、探讨毛泽东同志的法律思想,是完整准确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陈独秀呼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民粹主义思想进行深刻批判。虽然他在政治倾向上有着重大错误,对中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道路也认识不够,但他在纯理论方面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却是鞭辟入里,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与中国共产党党内以马克思主义克服民粹主义倾向的思想斗争一脉相承,和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也息息相应。因此,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必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毛泽东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涌现出一批新的重要成果。其中,对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毛泽东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毛泽东学习观与文风观、毛泽东倡行群众路线的经验启示、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贡献、毛泽东精神风范、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国外毛泽东研究等十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突出体现了2014年毛泽东研究的特点、重点和闪光点,集中反映了2014年国内毛泽东研究的导向、趋势和最新进展,成为2014年毛泽东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确立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立足于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以公平促进效率为基本思路,以规避两极分化为发展底线,逐渐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系。追溯源流,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富裕观的批判和继承,也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全面梳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有利于丰富党的思想理论内涵,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学观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及其付诸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他提出了教学过程民主化、教学的知行统一、教学内容精简原则以及启发式教学等思想.毛泽东的教学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将永远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顺应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从民主主义法律观向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转变。五四前期,他热衷于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以推崇法治、保障人权为主旨的民主主义法律观。五四后期,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重点研究了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阶级属性和发展归宿、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民革命与法制变革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陈独秀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文化观两部分。在其文化思想和实践中 ,真理和错误同在、成功和失败并存 ,对其评价也因此而褒贬不一。本文将从文化定位、文化思维、文化形式、文化批判和文化失误等五个方面对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作一分析 ,以图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内容,不仅体现在他已出版的著作和正式场合的讲话、报告中,还体现在他日常与周边人员的口头言谈中。毛泽东日常口头言谈中关于群众路线的话语,大致也可归纳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行动等方面。今天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时,也不能忽略对毛泽东日常口头言谈中的群众路线观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才会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8.
克劳塞维茨(1780—183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过去,学术界公认为此著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但是,对这部著作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关系研究得不够。我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的精华,也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战争论》中的一系列积极成果。下面,集中分析一下《战争论》中关于“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的理论,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与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渊源关系 ,它是在新时期对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科技生产力思想、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观点、发展高科技的思想、对外开放的科技交流观、自由争鸣的科技环境观以及科技人才观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1930年党内不良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党的革命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如何改变当时现状成为毛泽东关注的焦点。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观。他以反对本本主义为切入视角,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面受敌法”与城乡结合法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及现状作为研究重点,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毛泽东1930年的调查研究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进行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