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文化与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伙伴"意识,即日本式集团主义是日本难以产生强有力领导人的根本原因.这种集团主义同时也是"轮流坐庄"思想的根源.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正是日本武集团主义的表现.所谓"派阀的逻辑",即派阀活动的规则就是"轮流坐庄"思想的实践.小泉企图打破派阀政治,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伙伴"意识根深蒂固的特点,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今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自民党派阀政治是植根于日本政治文化土壤的独特现象.1972年以来,以田中角荣和福田赳夫为各自领袖的两派问的路线与权力斗争成为派阀政治的主线.在这场被称为"角福战争"的政治博弈中,田中派占据主导地位达28年.2000年4月以来.福田派上升为自民党内主流派,"角福战争"扩展成为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朝野争斗,日本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3.
论冷战后日本自民党的派阀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派阀政治的视角看,冷战后日本自民党的支配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自1996年初自民党重新主导政权以来,其党内各派阀相继“复活”,但派阀自身的统合能力却因“政治改革”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削弱。在此背景下,2000年底发生的“加藤之乱”不仅使得自民党政权一度处于危机之中,并且加速了自民党政治的改革进程。“小泉变革”的实施,则导致自民党的派阀政治逐步走向衰落,各派阀的“细小化”与“流动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有三:日美同盟、派阀政治和中日互动。日美同盟是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原因,也是基本的国际背景,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敌视变为和平友好,再进入合作,最后出现防范和对立的过程,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前提。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原因,亦即内在原因,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于不同的派阀执政而经常出现摇摆的现象,是日本对华政策变化的内因。中日互动是由两国围绕争端焦点而表现的不同反应所引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良性的,有时是恶性的,良性互动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理性,恶性互动则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僵硬,它是日本对华政策思考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5.
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前后派阀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派阀是日本自民党内的重要政治组织,曾在议员选举、内阁乃至党内职位分配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1994年日本将众议院议员选举由中选区制改成小选区比例代表区并立 制 以后,派阀在议员选举时的推荐侯选人等功能有所减弱,但职位分配功能却继续存在且呈加 强趋势。自民党的派阀受文化和制度双重因素的影响,它在选举制度改革后及时调整了功 能,继续在日本政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曲静 《日本学刊》2012,(1):22-34,157
政治资金和组织效能是支撑政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政党体质的主要指标。1994年日本国会通过的政治改革四法案引入政党补助金,将中选举区制改为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政党对企业团体的政治献金依赖度不断降低。派阀作为利益诱导政治的主要角色,在政治改革和小泉时代的结构改革后难以发挥作用。1999年开始的地方分权改革导致地方议员减少,自民党的地方组织被弱化。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日本首相更迭较为频繁。日本众议院选举、参议院选举及执政党党首选举,是促发首相更迭的制度性因素。在首相更迭的政治过程中,派阀领袖是最核心的行为主体,且党首选举与派阀政治共生,社会传媒影响内阁存续。首相任期与经济增长、派阀抗争、日美同盟等政治生态因素密切关联。在自民党政权的不同发展阶段,首相更迭的利弊得失不尽相同,冷战后党员投票的引入则强化了新任首相的决策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洪 《日本研究》2006,(1):35-41
日本正在急速走向全球意义的"政治大国".对此,本文着重思考主导日本政治变化的精神动力,提出"民族保守主义"概念,用以解析当今日本政坛上的主流政治意识,既界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与相关学术批评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日本安倍内阁成立后,日本政治在政治右倾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阁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言论,力图修改和平宪法,修订《防卫计划大纲》,成为"正常国家"。其形成的原因有:东亚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美国对日本政治右倾化一定程度上的纵容,日本国内新民族主义兴起,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安倍本人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世界、亚洲和中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直面应对,并做出有效的反制,同时敦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8):1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实践载体,对我们党而言,这个重要载体就是党内政治生活。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在梳理政治建设理论脉络、明确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认识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多管齐下,以夯实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健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保障,抓牢引领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少数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加强党的领导、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应对复杂生存环境等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在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纪律规矩、规范加强"党内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认为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把党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成熟、组织强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准备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老牌保守党自民党"一党独大",得益于"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中"小选区"优势的制度保障。近来,自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实力大增,历史修正主义及修宪意图凸显。社民党等革新政党的议席急剧减少,基本失去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制约力。新型保守政党民主党的政策"自民党化",公明党的执政党化,加之维新会和次世代党等右翼政党的崛起,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势在必然。从内因来看,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客观上使得传统革新政党及在野小党弱化,保守政党壮大,日本政党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张宏杰 《社科纵横》2020,35(1):123-127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新时代高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内在要求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方向和牢牢掌握党的领导权,新时代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环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永葆党员政治本色的根本保证,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近代日本通俗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维新派伦理价值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日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寻找两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不同特点。经过横向比较,得出日本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阶层"属性、中国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派阀"属性的结论。通过纵向比较,得出日本传统道德伦理被庶民化、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被精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日本选民的政治意识与其在国政选举中的投票行动密切相关.某一政党支持阶层的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投票去向如何,受到"政党支持"意识的连续度、强烈度与宽泛度的影响.鉴于"小泉评价"与自民党投票志向的同向互动等现象,"业绩评价"意识的内涵虽有所扩大化,但仍因选民的重視程度各异而对其投票行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政策论争"对选民投票行动的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众议院选举是一次典型的"政策投票". "政治效应"意识的日趋薄弱,不仅是选民在国政选举中放弃投票的原因,更是日本选举政治所必须应对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江兆民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是他的国际政治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政理"、"政术"和"政俗"三个角度可以全面阐述中江兆民的日本国际政治发展战略。中江兆民在中期仍然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但是与前期相比,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较为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的和平主义。  相似文献   

17.
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这凸显了政治能力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面领导中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政治能力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基本经验包括: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能力;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提高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能力要抓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个重点环节;将政治能力过硬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并发挥其政治“风向标”作用;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教育、政治历练作为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6):26-3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关系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是政党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严防"庸俗化""虚无化""形式化"倾向,从载体、形式、方法和行为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继承与发展""建党与治党""自信与自觉""固本与消浊"相统一的党内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政治都是其本国政治、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日本是在二战以后,在美国占领时期短时间内完成的民主政治体制,因而它与西方政党政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日本的政党制度不同于两党制和多党制,政府由不同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轮流执政,日本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多党制条件下,自民党以优势地位执政长达38年之久;其次,日本的政党组织结构与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政党内部派阀林立且活动持久;第三,日本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党政分开,自民党直接参与政府运作,成为政府运作的中枢神经;第四,日本的在野党没有起到西方发达国家在野党监督、制约执政党的功能,各政党没有明确的政策主张,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政党和官僚是日本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政治主导"还是"官僚主导"是日本政官关系的争论焦点,贯穿战后日本政官关系改革的历史过程。当前日本安倍内阁时期政官关系改革的方向、特点及其对国家政治决策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坚持"政治主导"的原则和方向,政党及其政治人物也会加强与官僚的合作,发挥官僚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官僚的特权地位,这使得政官二者协调统一于日本的政治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