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从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便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到了西周,奴隶社会便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私田逐步扩大,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而奴隶的革命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摧毁了奴隶社会的基础。从春秋到战国,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社会生活的激烈震荡,反映到思想领域,便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两汉乡村社会史》读后臧知非我国自战国城乡分离以后,至两汉时代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均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构成了汉帝国社会文明的两条主线;若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言,乡村社会则更具决定意义。这不仅仅因为乡村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及官...  相似文献   

3.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时期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不少,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里,常用的陈述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等,但以“也”、“矣”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陈述语气词,基本上承继先秦两汉,但在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静态的“也”,其功能扩展到表动态的“矣”的功能领域;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限制作用的“耳”,常常可以替代表判断的语气词“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先秦两汉的历史背景着手,具体探讨了在从“百家争鸣”走向“独尊儒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的嬗变轨迹,指出经过汉儒的整合,孝“德”无论是在内涵、外延还是社会功能上都较古代宗法社会时期有了大的飞跃,并对这一时期孝道观内在的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由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巨大历史变革,两汉诗人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主要表现为对先秦宗法精神的破坏和个人私利观念的增强,在新的君臣关系中个人独立性格的萌芽,对个人自身生存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个体生命追求的新的人生态度几个方面。这使得在汉代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不同于先秦诗骚传统的、表现个人感伤情绪更为浓厚的时代主题,和以悲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它说明从汉代以后中国诗歌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在先秦诗骚侧重于表达人类群体情感的一面之外,又增强了表达封建社会人的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正是两汉诗人的这种思想变革及其诗歌表现,标志着汉代诗歌精神在中国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古家按照人类用品质地,把社会发展分为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中国也是这样。春秋时胡风子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之时,以铜为兵。时(指春秋时)作铁器,威服三军”。(《越绝书外传》)陈汉章《中国上古史》又据《吕氏春秋·荡兵篇》说蚩尤前是木器时代。据传世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在去今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群,已是旧石器时代。5000—25000年前的新石器和新中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公社,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战国铁器已经广泛使用,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惟铁器发明年代尚未能断定。1972年,在河北省藁城县(商周鲜虞之地)台西村一个奴隶主墓中发现了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衔熟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才证明了商朝已  相似文献   

8.
弓箭作为一种射远器械是远古时代先民们从事渔猎、进行战争的重要凭藉。先秦两汉时期,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喜好射箭者甚多,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习射风气。探究这一习尚的根源及其流变,对于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早期体育活动的内容及社会作用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本文试根据先秦两汉习射的类型及其在社会各阶层中的普及情况对这一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辩学的互动性及其制约张斌峰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大变动时期。社会大变动中的社会各阶层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世界观,就必然要依据他们自己的利益与意愿,回答社会大变动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以谋求改造时世,建立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合理的社会。这样,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都与庄周自然主义哲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庄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是与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盛衰相伴随的。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中,同样经历了儒、释、道三种教育思潮在相互对立、分合、互补、交融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陨铁从空中降落,被初民理解为天神恩赐人间的圣物。金属起源于天界的神话观在铁器时代成为支配性的意识形态。通过考察欧亚非三大洲数十个民族或族群的铁器、铁匠神话及相关成年仪式、秘密社会,阐明由人类文明催生的一种物质(铁)生产在人类精神领域引起的巨大回响:由铁的冶炼铸造为原型的创世神话和重铸世界秩序神话;铁匠之祖来自天国的信仰;铁匠与至上神的关系;铁匠与巫师、萨满、酋长、医者、歌手、诗人、国王的身份混同关系。通过铁这种特殊物质的叙事,从一个侧面梳理出神话在人类文化编码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域同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汉文化在西域传播,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高潮,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本文运用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从时代精神的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的角度切入,梳理战国时代与启蒙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把握中西刑法精神的演进及其历史生成条件,发掘战国与启蒙时代刑法思想的异同,探寻战国与启蒙时代刑法思想异同及其历史、文化根源,以求对中外刑法思想、刑法传统与刑法现代化问题的深刻体认。  相似文献   

14.
先秦的贵齐思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战国初期,墨子首倡贵齐之论;战国中期,代表人物是稷下诸子;战国末期。以《韩非于》和《吕氏春秋》为主要代表。在每一发展阶段上,思想家们都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而赋予贵齐之论新的内容和特点,使之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用众人之力”和统一思想、统一言行是贵齐思潮的两大基本主张,反映了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全国上下同心齐力,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胜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5.
铁的冶炼和应用是人类文明史中继青铜出现之后的又一件大事,“青铜时代”之后就是“铁器时代”。铁的冶炼也是化学史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从矿石中冶炼铁和其它冶金一样,亦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且较冶铜所需温进更高,技术难度更大。本文探索内蒙古地区最早铁器的出现和铁的冶炼问题。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2200年前的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已有铁器出现,到西汉时,铁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至迟在公元前100年在右,当地已有冶铁工场,能制造铁工具、铁农具和武器,并能锻造低碳钢。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变动的实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之后,开始向封建制转化。但是这种封建化的过程,究竟到何时才告完成?就是说,中国的封建制到何时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确立,是春秋战国之交,还是在秦汉之际?要确定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对战国的社会、封建生产方式的萌芽及其封建化的过程,重新加以考察,并作出科学的判断。下面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与社会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历史有极大的影响。本文根据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来讨论宗教和道德的三种伦理关系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8—2003年台湾地区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方法,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台湾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在时序上的变动趋势和横断面上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语义场"理论是观察同质语言内部的某些成员在共时分布和历时变化的重要理论。先秦代表性文献《论语》《孟子》和两汉重要文献《史记》《汉书》的对比显示,在先秦两汉之间,"美好"类语义场的成员"好"、"美"、"善"三个词及其义位之间出现了彼此消长和更替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隐蔽性。文献表明,使用频率与义位衍生能力是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思潮是一股要求政治革新的社会思潮。民族危机加深和西学东渐,引起了传统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动。其思想渊源的内容是:今文经学的勃兴,明末遗民思想的复活,王学价值的重估,佛学研究兴趣的浓厚,先秦诸子学的渐成显学。在文学上,新文体和诗界革命都是为了宣传新思想、改造旧思想。这些变化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立异,又是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的趋同。这些变动反映着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