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为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可能.而借助于新媒体,公众正成为传播格局中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公众在危机传播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政府要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对话和权力分享,使民间力量充分、全面地参与到危机传播中,在双重话语空间的冲突与调和中尽可能地掌控话语权的"制高点",从而在危机舆情收集、危机舆论引导和危机决策中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协商,最后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2.
童星  张海波 《学术界》2008,4(2):35-45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公共危机中占有特殊地位.依据是否有组织、是否有直接利益诉求这两个维度,可以将其分为"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和"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四个类型.就其本质而言,群体性事件是社会风险动态演化为公共危机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运用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对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福建福安"标会"事件、安徽池州事件和重庆万州事件四个案例进行剖析,得出了无组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性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新理念,包括:群体性事件并非"突发",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结构性紧张;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管理"有待上升为"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爆发的劳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劳资利益的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劳资利益冲突表现形式.利益争议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承认和尊重劳动者的多元化利益,是我们缓解和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前提.劳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博弈.在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当中,劳动者提出利益诉求大多是合理、合法的,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劳动者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实体权利,而是更多的利益诉求,劳资双方因这些利益分歧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前劳资群体性事件有六个主要特征,分别为集中爆发趋势、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引发原因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劳资对抗程度暴力化、工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应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工作、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影响"平安广西"建设的群体性事件特点及诱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制约"平安广西"建设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群体性事件主体参与的利益相关程度、针对的对象类别、引发的后果等角度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探析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物质性、价值性和社会性原因,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平安广西"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阜阳劣质奶粉"和"三鹿问题奶粉"两个高度同质的危机事件的传播扩散过程及其传播本体、散播路径、扩散时间和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可见,当前我国危机传播扩散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其中,新媒体是推动危机传播扩散加速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快速应对危机的能力是职能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不同危机情景,在危机传播策略的选择上应突出不同的重点。在群体性事件的进入阶段,应该注重把握时效、控制初始区域、尊重事件真相。在扩散—存续阶段,应该注重将危机传播与行政强制手段密切配合、积极拓展信息传递渠道。在退出阶段,应根据群体性事件主要矛盾是否得到解决决定相应的危机传播策略。据此,借助危机传播策略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并在具体工作中实现对危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益诉求与社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泄愤式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信访规模居高不下、劳动纠纷的利益诉求从"底线型"向"增长型"转变等特征。要正确评价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不仅需要建立公平的利益诉求机制,更需要培育进入利益博弈场域中的弱者的博弈能力。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必须以保障民生、保障民权、培育社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多元利益群体间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表达,要想从源头上阻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实行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的危机传播中,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传播的常态.信息传播主体因信息平衡可能会加剧其利益损失,而尽力控制危机信息的外传.信息传播客体因信息平衡意味着减少利益损失,而竭力争取更多的危机信息.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应努力弥补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格差,实现相对的信息平衡,促进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0.
李华 《南方论刊》2012,(3):50-52,4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处在剧烈调整的过程中,利益的博弈,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农村的“群体性事件”是农村民生问题冲突的突出表现。笔者认为,化解农村农民的矛盾及“群体性事件”,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联系服务群众;完善民主协商疏导制度;强化法律意识,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1.
土地冲突的风险解读:利益、危机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刘祖云 《学术论坛》2012,(11):106-111
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地冲突事件频发,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诸多挑战,而学术界多以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行动理论来解读土地冲突。本文利用社会风险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土地冲突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解读,通过理论分析和质性研究可以发现土地冲突中主体结构的断裂分化带来了利益整合的风险,土地冲突中主体行动的烈度升级带来了危机控制的风险,土地冲突中信息传播的气场营造带来了秩序形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演化具有明显的链式传承效应,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或诉求、信息传播、群体规模结构、行动与后果等载体在性态、量级和时空上的增大、扩散和升级.通过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理论框架,揭示群体性事件内在的、规律性的链式机理,指明实施断链防控治理的关键举措,有助于避免爆发更多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减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现象,它是社会公众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非政治性的、合作逻辑下的非对抗性抵制行为。包容性民主,作为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新途径,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消融提供了一个解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37-142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反对垃圾焚烧厂、PX工厂建设引起的邻避冲突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印证了风险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断。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民众的风险认知受到了风险认知规律的影响,垃圾焚烧厂和PX工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均遭遇了社会学中"风险的社会放大"、"污名化"的过程,而群体性事件本身也吻合了"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特征,民众借助群体性事件表达得更多的是政治意愿,而非法律上的权利诉求。政府应树立风险管理思维,注重风险决策中的信息公开、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妥善解决利益冲突,树立政府权威,并促进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解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和多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付诸公开集体抗争形式,转型社会的中国进入到一个群体性事件频发时期,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群体性事件,是我国政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职责.本文从政治协商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平等对待各方利益,用理性讨论的方式改善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公共协商来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8.
危机公关中消解信息不对称的策略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是危机产生及危机进程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危机事件中,无论是信息的稀缺,还是信息的过度传播.都会引起社会受众的过激反应.因此,危机主体通过寻求"精确制导'式的媒体公关,使得其自身与新闻媒体及公众多方之间实现充分、及时的沟通,以最大限度地消减信息的不对称状态.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等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转型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运行的大问题.很显然,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种类,对减轻转型社会过程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冲击和震荡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为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特别关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姜朋 《兰州学刊》2010,(7):46-4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浦东因动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上升、组织化程度趋强、外部多种力量插手、抵抗行为增多。新时期浦东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利益失衡情况下的政府与社会博弈中,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在外部力量加入下导致问题严重程度加深。因此,基层政府需要重视对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研究和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