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霞 《齐鲁学刊》2007,3(2):97-99
大众话语是解放区文学的主流叙事方式,但解放区文学中大众话语的浮现并不代表着“大众”已经在文化上已经占据了主体位置。在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笼罩下,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仍然只是被言说的对象,因此,解放区文学的大众话语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与"经典化"--"红色经典"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在确认这种经典化文学遗产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话语概念就是“大众化文体”。本文先将“大众化”作为一种“现代性”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检视,继而从“大众化文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大众化文体”的“一体两面”的审美言说方式这两个论述层面,解析了“大众化文体”在“红色经典”中的审美构成功能和创作思维机制,并阐释了“红色经典”是如何通过“大众化文体”解读世界、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李凤亮 《学术研究》2003,(11):134-136
学者小说家金岱的思想言说,构成了当代中国知识界现代性立场之重要一元。由《侏儒》、《晕眩》、《心界》构成的“精神隧道”三部曲,以“哲学心态小说”的形式,直面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人格现状,深刻挖掘其社会历史成因,并提供一个可行的出路;小说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也别具一格。金岱思想随笔在对当代人文现状的分析中倡导“重建精神规则”,延展了“启蒙”与“立人”的话题。对文学本体言说方式及其对大学现代精神建设作用的探寻,体现了金岱现代性言说的建设性立场。  相似文献   

6.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 ,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 ,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 ,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代主流话语是时代主题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主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话语系统和实体构筑具有话语核心和话语指导作用。集中反映新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主题,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三个代表”话语是当代中国新的时代主流话语,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实体构筑和转型具有话语先导和话语工具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官场小说中的权力在其属性上来讲应当是一种对象化的欲望、一种消费性的意识形态,从其话语的形成上看则是经济时代市民文化需求主导作家在“适应性反应”中的实用主义参与,从性别生态上则体现出男权本位文化的无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9.
革命话语的转换使得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又一次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从文化与历史演变关系介入,揭示出《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反省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文化颠覆和精神虚无的状态;另一方面,揭示在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救赎过程中,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话语存在的深刻矛盾,并指出小说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启示我们找寻真正的实体性的历史意识,重新开始“讲述”关于“我们民族命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语言作为一种叙事话语有两种基本的言说方式 :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言说方式的根本差别在于 ,叙述是事件的告知 ,描写则是场景的展示。小说的叙事性质决定了叙述是起主导作用的言说方式。在某些小说中 ,描写可以占有远远超出叙述的篇幅 ,但就其叙事功能来说总是辅助性的。描写从表面上看是叙述的中断 ,但事实上描写是叙述的中介、过渡 ,或者说就是叙述的一个异在的组成部分 ,其叙事功能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小说里造成一种图式化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幻觉。  相似文献   

11.
田中阳 《云梦学刊》2006,27(5):8-14
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末世的近代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的历史过程,它的苦乐悲欢、成败得失,都通过报刊话语得到宣泄、得到表现,构成20世纪中国报刊话语“被历史言说”与“为历史言说”这样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20世纪中国处于空前转折与巨变时期所爆发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中国报刊话语袭承中国传统文本为天下言说、载道传道、忧国忧民的可贵品格,同时也体现了它与历史的一种互动互应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本体论”意义赋予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态、大众话语、交往关系及主体文化心理的建构性力量,且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实现了“文化渗透”转向.对融媒体与意识形态运作同构性的忽视,导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现实困惑,如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愈渐窄化、微观叙事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话语极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遇、新型文化景观的隐性意识形态属性鲜获关注等.优化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应当通过聚焦文化心理,在情感对接中形成意识形态的共情体验;赋能媒介话语,在微观编码中凸显意识形态的生活观照;依托仪式场景,在具象互动中实现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论”转向,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度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的小说《海与泡沫》描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一群知识分子的垦荒生活。小说文本采用了两套话语:一套是大家经常在各种集会上看到、听到的“原则”、“纪律”;一套是要靠别人作注释才能明白的、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言说的话语。在这两套话语中,后一种话语不仅常常包含着前一套话语中的真实意义,而且往往构成为前一套话语的“反题”。《海与泡沫》中的各种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集体开荒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游戏语言”。这样的“语言游戏”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因此,《海与泡沫》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的一页,它赋予这部作品于小说史之外的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李永娜 《学术论坛》2016,(4):125-129
“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居于大类的晚清写实小说在笔调与主观意图上仍基本立足于暴露,其所描绘的画卷也形象地再现出晚清社会诸多破裂镜像,体现出有晚清之小说特有的文学生态语境和话语维度。晚清写实小说在延续传统小说的批判立场之下,又传达出某种特质——狂欢。晚清写实小说的叙事逻辑首先体现为对狂欢化的描写,即对晚清现实社会景观的彻底暴露;其次是这种暴露背后的文化狂欢,即个体的宣泄与价值虚无;最后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狂欢。晚清写实小说在重构意识形态的抉择上还略显模糊与含混,但是其早于"五四"文学之于启蒙与审美的民间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突显却是极富启发性与现代性的。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晚清写实小说在叙事话语建构、文学地理视阈、民族国家意识想象、文学边界意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先导性。  相似文献   

18.
陈昱 《理论界》2009,(1):148-151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汤亭亭和赵健秀对中国经典进行的改写.文章从汤亭亭和赵健秀改写中国经典的主旨、手法和意义影响出发,揭示他们改写的各自特点.汤亭亭虽然表现出颠覆美国主流话语的强烈意识,然而却被主流话语所含纳;赵健秀的改写则表现出对美国主流话语的限制和能动,从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更为成功且富于意义.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应该能够不拘泥于"汤赵之争",站在华裔美国文学史的高度审视其对于中国经典文化和文学的改写.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从中国社会历史时空层级中“脱域”,“重组”进美国历史教科书文本,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生产和价值阐释体系,“话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广义互文为视角,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脱域”并“重组”进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通过章节框架、内容编排及叙述话语三个层次上的互文,设立话语秩序、塑造西方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想象边界;凝聚西方社会的群体共识与价值取向;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与价值阐释体系。这样,儒家思想在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内,已经不是其原本的形象,而是凝聚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张园 《江汉论坛》2003,8(4):100-103
本文全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各代表流派及作家的都市叙事话语。都市在30年代小说叙事中分别表现为欲望叙事、意识形态叙事、非自然叙事、文化哲学叙事和消费叙事,不同都市叙事都从各自角度体现了文学叙事现代性,使都市获得了丰富的现代品质和审美样态,并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促进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