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谓"三个发展为本".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这三个"为本"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治学思想的核心."一切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是实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保证."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为本"是新时期、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学校领导者提出的新课题.学校将"三个发展为本"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小学作用,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办学理念: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办学思想:道德高尚,基础扎实,发展全面,胸怀天下教学工作五要求:讲、练、辅、考、研班主任工作五要求:勤、严、细、爱、新管理人员八要求:守时、礼貌、尽责、、诚信、经济、安全、高效、守法激励机制:健全各项考核细则什么是办学理念?为什么把“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南,是衡量工作的最基本标准。办学理念一旦形成,便成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包括目标手段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先导。把“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教育下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上质量创规模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提出了“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成才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私下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如何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教育下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上质量创规模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提出了“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成才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和“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旨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私下认为,以人为本,关键在如何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6.
“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主体是人,更应当以人为本,从人的志趣情感、思想人手,以促使人的发展为根本切入管理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同时教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农村初中学校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要有一定的新理念作支撑,重点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以学生期望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差异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突出课堂全面依靠学生.  相似文献   

8.
“村小”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验证“村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标要求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村小”管理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三角色”提升管理者管理理念
  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管理结果,直接影响村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管理观,以村小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必须以村小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看村小教师是否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角色,是否还课堂于学生,还主动于学生,最终是否引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有三层含义。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做到这三点,学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要落实新课改下的“改”,可以这样去尝试。  相似文献   

10.
根深花更红     
王庆阳 《决策探索》2010,(24):92-92
通许县玉皇庙镇二中占地35亩,建筑面积7860平方米。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生1100余人,教师63人,以“教师快乐工作,学生幸福成长”为办学目标,以“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为育人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人为本、德为基、实为魂、勤为根”的学校精神,“明礼诚信、勤奋求实”的校风和“尊师守纪,善思自信”的学风,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春华 《科学咨询》2007,(20):25-25
在新教材中无论是阶段目标设定还是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的选择,始终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始终坚定着以“普遍提高学生体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身习惯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力求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精神,立足于“动”,重在于“创”,以“教”为导,以“学”为本。  相似文献   

12.
"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主体是人,更应当以人为本,从人的志趣情感、思想入手,以促使人的发展为根本切入管理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执行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升学校执行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又取决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本文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对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郑万学 《科学咨询》2003,(22):48-49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育人模式,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万学 《科学咨询》2003,(20):24-24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就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育人模式,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著名榨菜之乡——涪陵。学院前身为涪陵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3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学院更名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7.
“国以教为本,校以师为本,师以生为本”,把握好“三本”,构建和谐校园,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不是难事。然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校长领导力直接关系一所学校发展的命脉与众多学生的学业前途,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能否成为竞争优胜者。  相似文献   

18.
尹红  张燕  王慧  陈瑜 《管理科学文摘》2010,(21):161-163
在我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学生管理制度经历了半封建式教育时期、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从无到有,从散见于行政条例到独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并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价值取向上由 “社会本位”转变为 “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二是,内容上由强调要求“学生被动服从”转向要求“学校主动服务和学生主动参与”;三是,功能上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转向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主;四是,管理方式上由以“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的管理为主”的被动管理方式转向“教育部门、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的主动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新教材中无论是阶段目标设定还是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的选择,始终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始终坚定着以"普遍提高学生体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身习惯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力求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精神,立足于"动",重在于"创",以"教"为导,以"学"为本。拿到这样一本带着许多新思想、新理念的教材,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来上课呢?这恐怕是所有一线教师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教学论认为,“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信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要求。数学新课程虽然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蕴涵丰富的教育信息,但教师也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