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愤怒的葡萄>在结构上、细节上和语言风格上都以<圣经>为原型 .它和<圣经>在宏观上微观上都极其相似.圣经原型意象构成了作品别具一格的象征空间.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约翰·斯坦贝克在他的<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中成功的运用了<圣经>中的相关原型来渲染气氛.本文以<愤怒的葡萄>为例,揭示<圣经>相关原型在此文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蝇王>是戈尔丁精心打造的具有现代神话特质的、典型的原型文本,其主题一直是学界至今依然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其原型理论之下的主题阐释亦有多种.本文通过与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原型比对,倾向于<蝇王>的真正主旨在于探寻人性堕落的缘由,并探求人性和全人类最终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圣经>的解释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消除神学家在<圣经>解释上的偏见,从而将解释<圣经>的最高解释权利还归大众,斯宾诺莎在严厉驳斥以往流行的、敌对的<圣经>解释方式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考求<圣经>真意的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又对其诸多"难处与缺点"作了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及理论,对之后科学地解释和批判<圣经>以及西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两希文明的"对话"与"熔融",让<圣经>的智慧烛照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它对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的影响超过任何一本书.<宠儿>与<圣经>的"对话"来自于莫里森对<圣经>故事的仿写.莫里森通过后现代叙事所重现的黑人历史,穿过基督教文明的厚幕,在仿写的催化下,构成了对<圣经>的戏谑与暗讽.  相似文献   

8.
<第五子>是部很难把握的作品,批评者对它意义的看法是庞杂的,这本书也因此被界定为一个次要经典(minor classic).事实上它并不是一般的"次要的"恐怖故事,而是对<圣经>的颠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作为启示意象代表的大卫和哈利特扮演着法老和撒旦在<圣经>里的冒牌者角色,而作为恶魔意象代表的"本"占据了耶稣和摩西的传奇英雄角色.该书的结构设计,显示了莱辛对人命运的悲观态度和由此而生的恐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书中之书"--<圣经>本来是妇女寻求平等自由的福音,但当我们诠释经文时便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圣经>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妇女的鄙视,人性的许多丑恶特征都在妇女身上体现出来,如"七宗罪"中的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仿佛女人就是邪恶的化身.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在<圣经>中赫然存在,深深地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东西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是广阔的跨文化对话的核心.其中的故事、格言、典故、传说等构成了"圣经文学".人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习语、谚语和文学作品都源自<圣经>,因此,对代表性的圣经文化--<箴言>的文体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对<圣经>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质的变化,除了出版多种版本的圣经故事和围绕<圣经>对西方文学、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进行梳理和探讨之外,在全国范围内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圣经>和基督教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建立了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主办了<圣经>研究的期刊杂志,举办了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比如在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大和北京大学都聚集了一批与国际<圣经>研究接轨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在<慧血>中,奥康纳以圣经母题为原型,塑造了许多假基督人物形象,并运用圣经意象和象征手法铺设故事情节,展开对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的描述.奥康纳通过小说主人公海士尔·莫兹凄惨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道德沦丧和精神危机加剧这一现象,从而在表现其宗教关怀的同时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