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意象类型的研究,可以有诸多角度,而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切入,则是把握意象类型特征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鲁迅本质上是个诗人,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记述着一生的哲思与境遇。他的诗歌绝不是直白的,而是内含着丰富的意象;挖掘鲁迅诗歌的意象,不仅可以加深对鲁迅诗歌深意的理解,而且对繁荣现代诗歌的认识,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意象是文学表现中重要的审美要素,它不仅包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心灵的感悟,在实质上也承载着历史和社会的内涵,标示着主客体的关系范畴.作为现代中国的最无畏也最睿智的"精神界战士",鲁迅的白话小说意象呈现出现实社会的严峻和荒诞,也展示了自己心灵的震颤和挣扎的过程.在提供一代知识分子幽秘情感心理的同时,喷薄而出的正是对社会,对人类最深邃的思考.因此,其小说意象的价值探寻自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蛇意象,蛇意象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包含着四种文化意蕴女人与性;邪恶与凶残;自由与抗争;智慧与寂寞.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蛇的这四种文化意蕴累积并沉淀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致使后来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所在,而隐喻更加促成了诗歌的美感。本文探讨隐喻的两种诗学功能:意象与陌生化。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歌入门读物主要有四种类型:诗歌类蒙学教材,具有概论性质的诗格和诗法类作品,具有工具书性质的韵书和类书,为学诗提供参考的作品选。各类诗歌入门读物在诗歌教习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承担着古人获得诗学知识和构建诗学体系的不同功能。元代诗法作品表现为一种兼取各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诗学形态,逾越了专讲技巧和规律的单一功能。一些韵书及类书在元代完成诗学专业化进程,将诗韵、偶对、事类、诗体等功能相融合,成为更加专业的学诗工具书。诗集的精读及笺注选评,使诗歌作品和某些诗学问题典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诗学风尚的形成。正是在这些诗歌入门读物的指引下,诗歌初学者从旁涉到专门,从初学到成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诗学人才,薪火相传,代代不已。  相似文献   

9.
朱熹在诗歌意象和意境创作上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在构筑意象言词上的倾向性选择 ,对表现意象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自比意识 ,形成其诗歌意象色彩丰富 ,或孤凄、悲寒 ,或幽淡、宁静 ,或奇伟非常 ,或神通广大 ;同时其诗歌意境或苍寒幽深 ,或悠适淡泊 ,或雄奇豪壮 ,或古典雅致  相似文献   

10.
时间与生命意识是魏晋至刘宋时代诗歌意象的主旋律。它们集中表现在与落日、秋天和坟墓有关的意象群之中。面对落日象征的生命的短促与飞逝,建安诗人充实有限,两晋诗人企慕无限,宋代诗人融无限于有限之中。秋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无意识深处这种生命孤独、漂泊感的隐喻。坟墓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与相对时间共同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又象征着生命融入大化运行的绝对时间之中的超然与解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相似文献   

12.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经》中《鲁诗》的传授情况 ,各家说法不一 ,王国维先生考得不到半数的《鲁诗》传授者 ,而其他各家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 ,未作考证 ,可信度较低 ,且彼此差别较大。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有关记载为基础 ,共考得 46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与唐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也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而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鲁迅不仅站在理论家的角度研究了唐传奇的成就和特色 ,而且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 ,在他的创作中多方继承了唐代传奇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6.
厦门时期的鲁迅:温暖、无聊、寻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发展逻辑上的鲁迅研究,遮蔽了厦门时期鲁迅丰富的生命内容.回到历史语境中,厦门时期的鲁迅向世人呈现出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温暖的情怀表现出与"横眉冷对"不同的生命特点;"无聊"是鲁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体现一位独立知识分子于特定环境中的独特心境:"寻路"是厦门时期鲁迅的生命指向,在徘徊不决中"埋葬"与"留恋"纠缠,温暖与"无聊"厮守.厦门时期是人间鲁迅、"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鲁迅身份纠葛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学史上 ,鲁迅是中国新诗的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尽管他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新诗并不多 ,而且过早的终止了实践 ,但他的新诗毕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客观的说 ,鲁迅的新诗的实验与开拓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成果的积累。这也是本文考察鲁迅终止新诗创作这一问题的思想出发点。文章拟就 :关于鲁迅的新诗创作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的鲁迅 ,从新文学史的角度看鲁迅的新诗 ,三个角度加以考察 ,尝试探讨鲁迅终止新诗创作的原因。仅就创作个体而言 ,我们很难简单的评价鲁迅的最终放弃新诗创作的选择 ,对于新诗坛乃至新文学发展的利弊得失。但需明确的是 ,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 ,他是在对自己的个性气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在审视了自身的新诗作、新诗坛和整个新文学史之后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所概括的西晋太康绮靡诗风与东晋江左玄言诗风 ,都可以在号称“太康之英”的陆机诗文中见出绪端。从现存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不仅写出了大量缘情绮靡之作 ,也有不少表示玄思哲理的诗文 ,前者是为了迎合上层贵族集团享乐之风的需要 ,希望通过文学才华来干名取誉 ,获致官职 ,在西晋太康绮靡文风中有明显的代表性 ;后者则表现了希望通过对形上之理念之把握从而居乱世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 ,对于东晋永嘉文坛的因谈尚玄之风也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