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宋代厚葬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着宋代薄葬的传统观点。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当我们检阅有关史籍及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后,便会深深地感受到:宋代是一个习尚厚葬的社会。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一、宋代厚葬的社会现象宋代的厚葬,以帝王的丧事最为突出。在宋代的国丧中,除宋太祖、宋太宗“国家山陵送往,俭于前代”外,大多实行厚葬。如仁宗葬于昭陵时,朝臣范祖禹见“有缄封皮匣纳之方中者甚多,皆出于禁中”。由于仁宗“厚葬过礼”,因此“公私骚然”,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损之”。神宗死,其葬事之厚又甚于仁宗。“受命宝及沿宝法物与平生衣服器用皆欲举而葬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两宋宗学、宫学文献记载混乱进行辨析考证,认为北宋时曾置专门的宗室教育机构——宗学,建立于北宋元丰年间,但废置不常;同时又有宫学,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诸王宫学的合称,两者的管理机构与所招学生各不相同。诸王宫学招收皇室近属,宗学兼收皇室疏属,宫学地位高于宗学。南宋前期的所谓"宗学",与北宋宗学显然有别,它实际上是宫学,南宋真正宗学的建立是在嘉定九年(1216)。造成两宋宗学、宫学文献记载混乱的原因是宗室族属亲疏的变化:北宋原有诸王宫学,教育宗室近属子弟;到元丰以后,由于宗室繁衍,为方便疏属子弟教学,建立宗学;南宋初建,宗室近属几乎全被金国俘虏北上,因此,宗学、宫学的区分也失去了现实意义。绍兴十四年(1144)虽宫学,但也招收疏属子弟。到南宋中期以后,随着宗子弟重新繁衍,人口增加,适合疏属子弟就学的宗学才又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3.
佚名 《东西南北》2014,(20):23-23
京兆府司法官裴宣,绰号铁面孔目,为人刚正。新任知府觉得这人傻不拉唧的,不灵活,寻个事儿,将老裴发配到沙门岛。沙门岛是北宋重刑犯的刺配地,在山东省蓬莱县西北,现在叫长岛,类似前苏联的西伯利亚。这是《水浒传》里的冤案之一。古今冤案之所以形成,或因执法官员徇私捞钱,或因要铲除异己,或因上级指示——不办也得办否则掉官帽。  相似文献   

4.
铁爱花 《社科纵横》2009,24(2):135-136,138
宋人非常重视家法的制定与传播。宋代家法除了以专著、家书、诗歌韵文等书面方式传播外,还以口头训诫及石刻、碑文、题壁等方式传播。宋代家法的传播,是宋人维护家庭与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礼法向民间渗透提供了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宋代浙江学风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术十分昌盛,门派林立,人才辈出。但就学风的地理分布而言,以浙江最为兴盛。在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一书中,宋代浙江学者达527人之多,其人数远远超出号称学风发达于时的福建和江西。有鉴于此,本文试就宋代浙江学风的源流及其特色,概括地作一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程民生 《浙江学刊》2000,(2):135-141
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一个三代同堂的标准家庭约9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史料中宋代户均2口或2丁左右的统计记载,不是实际情况,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一件烧制于北宋年间的汝窑天青釉洗,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竞得2.6亿港元,再次显示出宋代名窑瓷器的市场价值。事实上,在今天的古玩艺术品市场中,一旦有流传有序的宋瓷精品现身,竞得天价便是十拿九稳。毕竟,千年前的珍品名瓷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且多为公立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珍藏,在市场上几乎是可遇不可求。从古至今,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都是收藏家热衷搜寻的瑰宝。今天人们熟知的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可不是今人  相似文献   

8.
程民生 《浙江学刊》2002,4(1):116-122
两浙路是宋代人口最多的地区 ,在良好环境中的北宋中后期急剧增长 ,南宋时期持续增长 ,占南宋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本文罗列了两浙历年户数 ,考证了不在户籍的军队及家属人口 ,僧道人口和官僚贵族及家属人口 ,估测北宋中后期两浙约有 1 2 0 4万余人 ,南宋中后期约有 1 847万余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如何,是精神文明的社会表现。而社会风尚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在一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京师,天下之本”。一个王朝的都城,其社会风尚对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王安石说:“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侈。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耐得翁也说:都城“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她们就是北宋的  相似文献   

10.
徐吉军 《浙江学刊》2002,2(1):123-129
在宋代 ,人们外出远行是十分常见的事 ,如商人出外经商、文人举子出外游学、官员外出当官、将士到边关镇戍、僧道外出巡礼等。本文对宋代出行中的行装准备、旅费的筹备、行神祭祀、卜行择吉、饯别送行、持金赠行和送别等礼仪风俗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宋代科举进入完善阶段,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录取人数大大超过唐代一榜几十人的规模,一跃而为一榜录取数百人至有上千人的规模。宋代科举取士,成了选拔宋代官员的主渠道。由于科举利害至大,竞争的激烈,随之而来,科举弊病丛生,试官与登科人结成"座主"、"门生",拉帮结派;试官与考生相勾结作弊。考场考生作弊更是五花八门。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宋代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严格的科场管理制度。如禁止及第举人称呼知举官、试官"座主"、"恩门";实行知举官、试官锁院制;试卷实行糊名制、誊录制;禁止考试官、监官收受举子财物,或主动向举子索贿;禁止举人挟书、传条子、口授、请人代笔等舞弊行为;设别头试,以回避考试官亲嫌,等等。强有力地遏制了科举考试中的腐败行为。其中一些管理制度,如试官锁院制,试卷实行糊名制、誊录制,禁止考试官与亲嫌回避制等等,为明、清所继承,并对当代考试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荣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确立之后,经过了它的直觉时期和推理时期两个发展阶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已到强弩之末,但直到今天,它也没有死去,其精神和手法已广为人们迎纳。正如《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Ⅲ)宣称:它“作为绝望文学与逃避文学的反动,始终表达出掌握人类境况的强烈欲求。” 史学家汤因比以为文明的生长遵循着“挑战──回应”的积极运动。超现实主义正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瞻前顾后,对时代提出的两个挑战作出了战战兢兢的回答。 回应之一:寻求真实主体超现实主义旨在寻找主体的“真实过程”。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的图景又…  相似文献   

13.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1,27(2):78-81
宋代是音乐创作及表演中心转向民间、民间音乐表现活跃的转型时期,表现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参与表演者阶层广泛,演艺场所层次多元化,民间创作形式丰富,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关注,城市市民成为音乐消费的主体,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8):112-116
赘婿作为家庭中特殊身份的人,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利曾经被完全忽略了,在宋代法律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得以慢慢调整,赘婿逐步地取得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利。但是其继承权的大小与其所赘居的家庭男丁状况密切相关。对于户绝之家,赘婿最多可以继承全部的家产;对于非户绝之家,根据与赘婿并存的是死者的亲生子还是养子,赘婿的继承份额有所不同。而赘婿一旦异居,离开妻家居住,其财产继承权将会完全丧失。其财产继承权表现出明显的受制约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姚红 《浙江学刊》2007,(6):94-98
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级考试,只有发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由于发解试地区分散、考场众多、资料繁杂,因此研究发解试之人为数不多,本文作者在对发解试制度进行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拟对发解试种类及试官、参加的士人资格及条件作具体考述,以期揭示宋代发解试取士原则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6.
宋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书院林立,讲学之风盛行,通过讲学,形成许多学派,学派之间相互交流竞争,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思想、观点。北宋时期便有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二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等等。南宋以来,学派更是众多,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朱学、陆学和在浙江地区形成的浙学。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二者皆注重于心性义理的研究,而浙学则在言性命义理的同时,“必究  相似文献   

17.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18.
任群 《阅江学刊》2011,3(4):138-143
茉莉花是热带花卉,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经历了由南向北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宋代咏茉莉花的诗歌作品逐渐增多,南渡时期的贬谪诗人对茉莉花审美价值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士大夫对茉莉青睐有加,形成了月夜享受花香的欣赏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综观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宋代科举的研究,科举制度本身研究较多、较深入,其次,是关于宋代科举对社会的影响,即宋代科举与教育、文化、生活等研究也比较重视,成果日见增多.但是,对于科举的上游——宋代皇帝、政府,研究者却很少,尤其是宋代皇帝与科举的研究更少.下面分别论述述之,期以增进读者对宋代何以成为科举社会,两宋科举何以最兴盛、登科人数达十余万,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科举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略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制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士大夫法制观念淡薄,除了屈服于权势、违心执法等原因外,还与他们受重儒轻法传统思想的影响。受人情关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提倡忠恕、以“弛刑”为贵的陈腐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