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丁芒从1943年5月正式发表诗歌,到今天已经过了四十一年。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本诗集:《怀念》、《更流集》和《枫露抄》。他的诗作不能算很多,然而只要考虑到他曾经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的二十年间被迫基本封笔,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他的勤奋,而且会对这位阅尽沧桑的诗人寄予深深的同情,更何况从诗的质量、水平和特色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写作态度严肃的诗人。有感于此,我们认为对象丁芒这样的产量虽不算多,但却有着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为诗坛作过贡献的诗人及其诗作,也 相似文献
3.
周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7,(1)
一九七九年,当丁芒被彻底平反,再一次回到文学编辑工作岗位以后,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写作高潮。在这段时间里,他文思如泉涌。他不仅写了大量的诗歌,已结集为四册分别出版,尚未出版的还有三本;而且还写了不少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论文,在文学领域的好几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创作高潮的出现,固然主要由于作者获得了政治上的彻底解放和感应了思想解放浪潮的汹涌澎湃,他长期被压抑的写作热情一旦找到喷火口,创作灵感便象火山那样喷发。但还有其他许多深刻的原因。例如,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经过不少新格律诗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国诗坛上逐步形成了又一个新格律诗派——雅园诗派。这个诗派在格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雅园诗会”共识的基础上,诗派成员分别提出了泛格律诗观、严格律诗观与格律准格律相结合的诗观,显示了多元与包容的特点。它们相辅相成,和而不同,都为新格律诗理论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陈本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一)关于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的简要回顾关于新诗的格律,在理论上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而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句式的建立上,因为诗的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节奏正是体现在句式上的.关于建立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闻一多先生最早较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大约有两点.第一是提倡句式要整齐.他说“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调和的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是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6.
周仲器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2)
进入新时期以后,自由诗几乎一统天下。但同时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一些有志于新格律诗创造与研究的人也开始大声疾呼了。其时,人们议论纷纷,对新格律诗的前景,有的乐观,有的悲观。卡之琳先生则很冷静,他在几篇文章中一再表露,要新格律诗在中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恐怕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看来,时机的确还没有成熟。从朦胧诗到后起的各种现代派诗是越来越不讲究诗的语言,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自由诗和新格律诗,是新诗史上并驾齐驱的两大诗体。艾青在读到诗歌形式时说过,写作自由诗和写作新格律诗,“是从两种美学观点出发,因而也只能达到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是一个极其精警的论断,它从美感效果上揭示了新格律诗的特征,从审美意义上肯定了新格律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亚平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1)
丁芒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大量运用现代语入曲,使散曲艺术与当代生活接轨;他发展了“咱度曲一自由曲”体式,为传统诗词曲与新诗合流之可能性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闻一多的《死水》、胡乔木的《仙鹤》、黄淮的《点之歌》是三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由它们所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呈现出四种基本形态:(一)整齐体;(二)参差体;(三)简明体;(四)长短句体。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周仲器、钱仓水两位同志编了一本《中国新格律诗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并用长篇文字描述了中国新格律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十年过去了,新格律诗的探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周时他们的论文对创建新格律诗作问题的叙述尚嫌不足,今天结合新的实验,加以概括补充,或许可供有志创作新格律诗者的参考。认真检阅七十多年中国新格律诗诗体创建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两种明显的现象:一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经过众多诗人的共同实验和创造,已经逐步定型化;二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虽经大家努力构建,并也… 相似文献
11.
王元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21-26
在中国现代诗坛,林庚是一个非常宁静也非常纯粹的诗人和诗歌理论探索者,他本无意于引领时尚或潮流,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语境却因他而引发了种种争论和冲突。争论和冲突的产生既与他立足于汉诗经验和汉语特点的本土立场有关,更与人们在西方背景影响下的失衡心理有关。整体而言,林庚的新诗写作和新格律诗理论虽有着明显的传统影响痕迹,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是作者在现代性关照之中所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朱寿桐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3):1-8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制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了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00-103
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应保留其格律形式,方能达到诗歌翻译“信、达、雅”的标准,符合诗歌特色和本质的要求,传达原作风格和神韵,引导国内读者正确认识英美诗歌文化,加强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翻译理论建设并提高译者群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夏冠洲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87-91
本文对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创立的中国新格律诗的理论,从探索过程、立论基础、基本观点、影响和缺陷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论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何玉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54-57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史上,兼有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名家,我们可以随手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阮章竞、郭小川、李瑛、张志民、公刘、雁翼、纪鹏、忆明珠、未央、柯原、梁上泉、周良沛……其人,无不具有战士的性格;其诗,无不是用心血熔铸而成的战歌。南通籍著名诗人丁芒也是此行列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侯友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4)
节缩是省略的一种特殊手段,省略又是广义隐含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本文从广义隐含的角度探讨格律诗中成分的缺省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格律诗中主语的隐含、谓语的隐含、中心语的隐含、以及介调“于”的隐含等四个方面,而其中谓语的隐含义是隐含中的核心问题。阅读近体诗,应把握其成分的隐含,这样可以有助于对诗句结构的分析和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伍荣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1-134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工具主义的语言观是对立的。他认为语词的构成不是反思的,而是经验的产物。语言是被创造出来适合世界的。因此是世界而不是我们的主观性决定语言。在他看来,世界应被看作是处于人们之间的东西。它是人们之间的共有的理解和理解的中介,使世界成为可能的是语言。语言作为相互作用的领域,并不真正是一件构成理解的工具。 伽达默尔还认为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语言即是理解,即是存在的模式,正是语言揭示了世界。人由于语言而拥有世界并生活于世界之中。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存在,理解世界。世界必须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蔡守湘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2)
产生在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学理论批评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批评中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和世界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吴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埃里希·弗罗姆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世界他被誉为“给新社会的建立奠定精神基础的先知”。弗罗姆是在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对自由的恐惧》(又译《逃避自由》)一书中确定了自己后来的研究方向——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