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东  林锋 《中州学刊》2007,4(6):136-138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观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下简称"类本质异化"),是应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来考察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手稿》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旧哲学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其实是马克思自青年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将其认定为他早期著作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手稿》之后的马克思科学著作中,这一思想并未被抛弃、否定,而是得到了继承和深化,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现实的个人"代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逻辑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上的新思路——"物象化",相较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应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进行重新解读与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武器。但是,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片面地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种种问题和弊端。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结论。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深化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和研究,也才能全面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了异化劳动.在这里的劳动异化,本质上是人性的异化.在手稿中,随后他提出了人性复归的方向--共产主义.因为马克思的讨论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在阅读手稿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讨论不够准确和充分.对此,文章将通过提出一些马克思未曾提及的异化事实来丰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6.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实践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二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为了实现和满足其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对象性主体实践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是建立在批判地考察人类认识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对它的正确理解应是辩证的、全面的,要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劳动的人,人类因劳动而存在,劳动赋予人做人的权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具体人之间相区别的本质,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作的人本质规定。具体人(每一个体或群体)由实践具体定位后的本质都是由社会关系总和规定的一种彼此区别的系统质,但其所涉及的外延无法一一指明,因此,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人本质的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了一种方向。此外,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把人看作自由的、普遍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并系统地揭示了人的类本质的创造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是《手稿》的核心内容。该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把握人的本质的崭新的哲学思维力式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是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它的肯定性规定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它的否定性促使人不断打破现实而实现自身.而社会本质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来具体化人的类本质.把两者分割开来就达不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是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它的肯定性规定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它的否定性促使人不断打破现实而实现自身。而社会本质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来具体化人的类本质。把两者分割开来就达不到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完全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完整的存在物。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在说明人的自然本质时陷入庸俗唯物主义,在说明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时又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入手,克服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主要是由于实践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自古有之:黑格尔、费尔巴哈以“既成论”表述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人的本质论;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则以溯因为基点,即探讨人的本质何以生成为人的本质之关键,从而确立了人的本质的辩证发展观,完成了人学研究的一大转向,实现了人的本质论研究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年所使用的类概念在三个方面和费尔巴哈存在区别:首先,费尔巴哈把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内在意识,马克思则把类本质理解为有意识的活动;其次,费尔巴哈虽然认为类本质源自于类生活,却没有说明类生活的内容,马克思则以国民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类存在的三种对象性关系;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先天就具有以性本能为主要内容的类本能,马克思则把人理解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而创建出来的共同体。总的看来,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基于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类概念则基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得以联结理论与现实的中介。在这一概念的视域下,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个人的积极本质,确证了感性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完成了对现实异化的理论考察,为理论介入并扬弃异化现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论述,"人是类存在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