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勤”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即使是现代也还经常使用。由于各家选译选注唐诗宋词者很少对这一词语作注,而这一词语从古到今又有多种含义,从而造成一般读者对之很难准确理解。本文拟从“殷勤”一词的基本含义入手,探究其引申演变意义的脉络,弄清此词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含义及其对诗歌内容表达的作用,并结合诸家之注释加以辨析,以求得对该诗中“殷勤”一词的准确理解。一、“殷勤”一词古今含义的演变“殷勤“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各家辞书解释不一,为了弄清它的发展脉络,有必要对各家之解释重新加以审视。在《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下简称《念》词),是他所开创的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具有纪念碑的意义。但是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却一直存在着分歧,过去一些评论者较多地看重了它的消极成分;而在所谓“评法批儒”期间更被有意无意地归入“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黑词”的范围。直到今天,还有人判定它所反映的“不过是他(指作者苏轼)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的一种失败的心理罢了”,他“是托古讽今,含沙射影,抒发了他那顽固守旧派反革新潮流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0 本文讨论《金瓶梅》①中“是”字与其他语素构成的词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并与现代汉语加以简略比较。0.1 近代汉语中“是”字从何时可作构词语素,本人还没见到系统的考证文章。许绍早先生认为《水浒传》中“与副词、连词合用在一起的某些‘是’字”“还是单词”。但还不敢完全排除“个别的”“用‘是’做后附成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把所有的词都整理过”②。王力先生认为“是”有一种用法“等于”“末品的后附号”,例子取自《红楼梦》③。“是”字绝不可能突然在《红楼梦》中作构词语素,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水浒传》的情况不敢妄言,但我们认为“是”在《金瓶梅》中可以作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辞书,但某些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建康实录》中的“练实”、“笃尚”等词,分析《汉语大词典》中个别词语词条需补正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歌与音乐的艺术地位是不相同的。他的批判集中在诗歌,对于音乐却持欢迎的态度;他不可能提出“把音乐驱逐出理想国”的口号。本文认为这种“厚乐薄诗”的差异是对古希腊诗歌与音乐的特点直接关怀的产物,并具体从柏拉图关于诗歌与音乐的创作来源、社会功用(主要关涉到他的政治观念、文化理想)两个并非独立自足的层面来透视产生差异的复杂原因,试图对学人所谓柏拉图“反艺术说”有所辨正。  相似文献   

7.
0.1爱恨类动词,即《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说的表示赞许和责怪的及物动词。它的名动后续成分是指它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序列。例如: ①我恨他坐不下来。 ②他爱你家老二肯动脑子。 0.1例①的“他坐不下来”就是动词“恨”的名动后续成分;代替名词的代词“他”在前,动词性短语“坐不下来”在后。例②的“你家老二肯动脑子”是动词“爱”的名动后续成分,名词性短语“他家老二”在前,动词性短语“肯动脑子”在后。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他实现了“分析哲学”由哲学向“语言的转向”。他认为语言和世界是‘同构”的,命题是事实的图象,他清洗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图象说,认为其有指称性,词语的使用往往由其语境规定,而与词语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9.
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许多“写不出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不再作为日常语使用,而只存在于古籍中。本文继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考释》之后,对潮汕方言中的另一些古语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古今小说》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政扬校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说解介同: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又《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刘四妈道:‘此言甚妙,卖了他一个,就讨得五六个。若凑巧撞得着相应的,十来个也讨得的。这等便宜事,如何不做?’”此例中的“相应”《小说词语汇释》也释为“相当”。以上两家对这个词的解释,可能是这样推导出来的:相因=相应=相当。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2.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极境——一个哲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4.
探究字、词的含义,给以通俗而准确的解释,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钻研教材时,确实需要花点咬文嚼字的功夫。但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解释词义要防止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脱离社会习惯,孤立地就词解词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更不可离开作品的艺术形象,搞烦琐的词源考释。最近有人对鲁迅《药》里的“红眼睛阿义”作了一番考证,找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所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战服他,不放宽;红眼睛,心胆寒”为证,认为“红眼睛”在民间流传中,原是“清朝  相似文献   

15.
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演绎了一种率真质朴的风格,呈现出自然写真的诗意与画境,纯美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其画境中的色彩基调是再现诗意的视觉表征,色彩镜像由表及里地映射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境、隐喻及象征内涵。他的诗歌富有伦理教化作用,充满对善与恶的审度,追求心灵升华,表达他对世界大同的愿景。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神曲》,体现出返璞归真、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创作主旨并成为布莱克创作思想的一条主线,前者由诗歌艺术趋向绘画艺术,后者由绘画艺术回归诗歌艺术。布莱克的创作之途可谓“诗心入画”,将视觉审美意象融会贯通,实现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7.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8.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19.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20.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