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代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以垂死的犹太民族语言意第绪语,创造出了一系列被西方人认为是犹太民族原型的文学典型——愚者形象。文章结合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和现状、辛格本人在美国的实际境况以及他笔下的愚者受人嘲弄而不被认同的三种情况,深入剖析三种“局外人”的内因,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内涵,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三种“局外人”都在渴求和平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艾·巴·辛格作品的分析,指出这位犹太作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侧重论述了辛格对宗教信仰的矛盾与徘徊过程,由此揭示其作品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后期,以约翰·谢伟斯、约翰·戴维斯和约翰·文森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在华外交官,积极参与了美国和国、共三方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他们在华的这一系列活动,国内外史学界历来存有两种载然不同的评价。美国官方以及对新中国抱有敌视态度的美国史学家,几乎“无可争议”地认为:美国官方的战时对华政策,遭到了一批“中国通”的积极反对和暗中破坏。“他们发自中国的函电中的意见,被国务院作为真理加以接受。因此,这些职业外交官带有偏见的言论起到了在这关键时刻逆转历史车轮和改变美国远东政策方向的作用”。上述谢伟斯等三人被指责为“丢掉了中国的三个约翰。”而国内学者则一般倾向认为,尽管这批“中国通”站在现实主义立场,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友好同情态度,但他们的建议遭到了美国官方的否定,在美国对华决策中没有发挥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归纳谢伟斯的决策建议,从美国对中共政策形成过程和影响外交决策的外交文化积累角度,对这批“中国通”的历史作用作一重新评价,希望能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伊尔泽·艾辛格1921年11月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母亲是犹太人.二战期间伊尔泽一家好几个人被送进集中营,无一人生还.这段人生经历使她走向写作,并把写作定义为沉默.这沉默使她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少有人读,使评论家们找不到可以用来分析它们的理论,只能不断地引用她的话、她的作品来解释她的作品.然而伊尔泽·艾辛格的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虽然难懂,却牢牢地吸引着你,所以从1952到2002年她已在19个大小奖项中获奖.可以说,这就是艾辛格的沉默的力量.在她的诗集<送出的建议>中沉默无处不在,让你惊奇,让你无法释怀.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前期,在美国诗坛上活跃着三位都来自美国伊利诺州的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卡尔·桑德堡、伐切尔·林赛。他们三人形成了美国新诗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流派——芝加哥诗派。三人中最杰出的是卡尔·桑德堡。和当时许多美国诗人向欧洲文化学习,到欧洲寻找灵感,吸取营养的发展道路不同,桑德堡投身于美国工业社会,投身于美国人民的怀抱,向现实生活挖掘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直接反映了美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工、种族、经济竞争、政治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所以,诗人兼批评家的路易斯·安特美尔在1923年把桑德堡称为“工业美国桂冠诗人’(‘the Laureate of industral America’)。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盖茨的修辞性批评理论认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应产生于美国非裔文学自身的传统,它与西方文论形成对话与互动;黑人表意是一种修辞游戏,"修辞性命名"、"互文修正性结构"和双声语是黑人文本的典型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奥尔比(EdwardAlbee)被公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及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其作品里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对于奥尔比而言,处理死亡无非就是处理活者的生存危机,只有把"生命价值"作为中心才能够超越被"无意义"腐蚀、葬送的生命本体,进而得到精神的再生。本文试图以神话原型理论对《动物园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通过考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把握死亡与再生这一切入生命本质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轻松的幽默深刻的反思──马克·吐温的艺术个性曾熹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曼斯,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被认为是“第一流的美国作家”和“美国文学界的林肯”。作为讲笑话的能手,马克·吐温的作品常常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9.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sgerald)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杰作:《伟大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赞赏和推崇,被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托·斯·艾略特(T.S.Eliot)誉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它被讨论,被赞美的次数不逊于20世纪任何一部美国小说.许多批评家一致认为《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的幻灭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的主题.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本文所讨论的《伟大的盖茨比》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但是,“嘉丽妹妹”和马丁·伊顿是被美国梦中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异化了,而盖茨比更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他并不希罕毫华的生活,他向往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追求与毁灭极具有悲剧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梦的腐朽性和盖茨比追寻它的盲目性,从而得出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并提"与"互文"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并提"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互文"可使语意含蕴丰富,避免重复.  相似文献   

12.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同为史学典籍的传述方式,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对历史人物给予褒贬的评价,都不同程度地遵循"言有序"、"言有物"的创作原则.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春秋笔法"实质是儒家对春秋的解读之法,而太史公笔法则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13.
自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其中,针对"以人为本"的"人"之含义问题,学界形成了"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权意义上的人"和"无产阶级执政理念上的人民"这样三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细品之下,每一种观点都有着可以磋商之处,抛砖引玉,略加述评,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14.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对一切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有三重规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直接追求的目标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的事实;“和平与发展”是一个特定的实现过程。这三重规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全面地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三重规定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澄清目前学术界在有关时代问题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模糊的或不准确的认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存在一种"五果五菜"用菜礼制,它是由五种干果、五种肉食组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饮食风尚,这在明代人所撰的史料、笔记、地方志及小说中都有大量描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明朝统治者政治上的提倡,历史上的承继,明代经济生产方面的特征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灵魂--"多余人""局外人"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余人”与“局外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他们身上却具有相似与相异之处,具有比较的价 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分析比较,对理解这两类形象以及产生他们的时代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将情节视为人物的事迹、历史和附属,这是"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五四"人文主义文学传统、高尔基的情节观、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说和描写新的英雄人物的需要。这种情节观念影响了"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发展到极端就是将人物内涵极力紧缩的"三突出"和将人物功能无限扩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崇实黜虚的民族特征,表现在对史学“实录”意识的接受。从文学接受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在接受史学“实录”意识的历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