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行政伦理构建是当前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行政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出发,借鉴西方伦理建设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从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尝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途径,以期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失范现象十分普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商业贪污受贿、工作渎职、泄密、暴力执法等。这些腐败现象渗透到国家的每一个阶层和角落,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制约了国家的文化传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行政人员自身原因,为内因;另一个是行政体制和法律规范不够健全,为外因。加强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建设,努力提高公共行政人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公共行政人员伦理失范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行政伦理建设关乎整个国家行政队伍的命运,也是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伦理建设中还存在着思想层面上的缺陷和各种行政行为的伦理失范,本文从分析伦理失范的根源入手,进而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探讨,揭示了在道德失范的状态中,原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和否定,逐渐失去了对行政人的影响与约束,而新的伦理范式、价值理念又尚未成熟。得出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行政道德失范,并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的行政规则,把某些道德准则具体化为若干细则和条款,指导和规范行政人的行政行为,进而推进行政道德规范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较多决策主体的责任伦理失范现象,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权力型决策机制支配,行政决策者虚化责任、淡化责任、逃避责任、转嫁责任,甚至抛弃责任。行政决策中必须要负起责任,责任型决策机制必不可少,即是转换权力型决策机制,建立并健全决策责任伦理的责任型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芙源 《经营管理者》2009,(20):334-334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传统的行政文化有些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行政文化,这种行政文化不仅要符合我国和谐社会下的行政理念,而且要有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氛围。本文从和谐行政文化的涵义和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下行政文化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关系社会视野下,行政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官民政治信任危机化、行政人员社会性失律化、"土政策"表面合理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影响、面对利益诱惑时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博弈、关系普遍主义与关系特殊主义的转换。构建新型行政伦理体系,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提升民众的认同感;以公共责任为导向,注重伦理价值建设;以契约伦理为指向,改进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政府部门腐败主要是公职人员的道德败坏,从而损坏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所以只要对公职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腐败的发生。实际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约束,存在自身的缺陷。要加强公职人员行政伦理素养,只有通过法律的刚性措施与伦理的软性结合,才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治腐败,从而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国以来,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行政伦理立法、执法、监督和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人的理性自利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范的风险。制度规权作为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主要途径,从权力和利益两个方面对公共权力进行着有力的制约。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和高交易成本问题,制度规权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外在性局限。通过政府职业伦理建设培养起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良心和个体伦理自主性是规范公共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失范的视角,运用组织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了目前与公安执法困境密切相关的三种社会失范现象,即正式控制手段的弱化和非制度化生存的盛行,犯罪现象的增多和控制犯罪手段的滞后,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和组织外部环境的松懈,并着重从制度建设和组织完善上对当前的执法困境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其中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或者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就在于担负着社会发展重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及主要以他们为导向而构成的从政环境的和谐。从当前领导干部的普遍心理状态和行政风气看,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从政环境,需要领导干部张扬开放、明朗、平和的人文心理。诚信处人,不投机功利。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人之本,更是行政之本。领导干部是行政的主体,其举手投足体现的不仅是自身的形象,更展现了一个集体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领导活动的要素体系中,领导伦理居于最基础、最原创、最本质的地位。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方式都要受伦理指导和制约。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领导伦理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失范现象,突出表现在“公权力滥用”。领导伦理重构,是基于领导作为行为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是行为主体在道德活动中积极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契约理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作为主权体的唯一受托方,其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效仿。公款行贿作为违反行政忠诚、正义的腐败行为,无论对行政伦理还是社会道德伦理,都会将其引导向恶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的完善,进而防治公款行贿不仅能够改变治理受贿行为的单一方向,更是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我们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自身道德松弛以及外界约束不足,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采取种种办法加强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杨月月 《经营管理者》2013,(24):287-287
城管,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敏感职业,大众舆论的焦点。城市管理者在执法过程中屡屡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的深层次考量。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到底怎样走出行政伦理困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对城管执法过程中的行政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对我国城管执法中行政伦理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丁芳 《管理科学文摘》2012,(16):184-184
社会管理创新在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强调公民参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形成多中心治理格局等变革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公共行政的伦理建设,贯彻民主、责任、透明公开、公平正义的行政伦理理念。本文旨在揭示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从行政伦理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政伦理和公务员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行政伦理的良性运行是指行政伦理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遍、有效的认同、接受和实践。行政伦理的良性运行是在多种道德参数的综合作用中实现的,其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准则、社会环境和公务员的道德主体性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基本因素。一、规范条件和建构规范体系的方法论要求规范的合理性、规范体系的相对完善性和权威性,是行政伦理得以良性运行的规范条件。行政伦理规范的合理性,是指它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可行性。行政伦理规范只有具有合理性,才…  相似文献   

18.
吴蓉 《决策与信息》2013,(11):72-73
亚腐败作为新形势下腐败的一种衍生形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阐述了亚腐败的本质及危害,分析了影响公务员亚腐败行为产生的三大要素,其中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异化是主要原因,而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异化是制度失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要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的规律。要使社会成为和谐社会,就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小视。它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除此之外,十六大提出的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行政伦理的比较,找到了其差异的文化根源即人性论的假设,进而推演出差异的具体内容即行政组织伦理建设、行政伦理服务的现实对象、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不同,最后得出我国现阶段在行政伦理建设方面应该做出的努力:即反思传统观念、重视组织改革、加强制度约束、建立专业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