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后,治理便广泛应用于政治学和社会经济学领域,地方治理理论和地方治理运动的兴起成为一种国际性现象。国内外有关地方治理的研究如火如荼,因为地方治理的善恶,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对地方治理有关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有关地方治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陈干全 《决策》2015,(1):24
在逐步法治化的社会中,地方政府创新空间越来越大,中观层面的治理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将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表明,顶层设计之外,地方政府大胆创新是其中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地方中间层面的各种创新试验,很多宏观政策难以做出。在逐步法治化的社会中,地方政府空间越来越大,中观层面的治理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将发挥极其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李东 《办公室业务》2021,(6):188-18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两个维度的国家治理工作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代理型地方发展主义和运动式治理模式。在赋予国家治理和实践帮助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治理变迁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政治现代性展开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政治转型的重要内容.因此,考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和治理的转型,必须将其纳入现代化和国家构建的视野中来加以讨论.围绕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围绕着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地方政府体制变迁和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整合等四个方面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角色定位是地方政府与治理转型的前提,政府职能调整是基础,政府体制变迁是保障,运行机制整合是核心,四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领导科学》2013,(11):1
何华玲、张晨在《现代国家构建视域下的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一文中指出,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权力体系的互动与协调、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互动与平衡,引发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的转型,构成了国家构建的基本主题。这一转型过程在地方政府的角色维度上,经历了从管制型政府到改革  相似文献   

6.
目标治理是协调国家统一性与地方多元性矛盾的有效治理方式。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目标的目标治理机制根本上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函数之间耦合。本文从理论推导和实证的角度提出,中国五年规划的目标函数之间趋于耦合,而不是碎片化,耦合的途径主要有政治引导和行政压力的双重作用机制。中国的治理模式已经从中央独大的单中心治理迈向中央地方复杂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而这其中,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和引导模式已经呈现多样化。其中的关键仍然是中央如何在地方呈现为多中心的利益体时能够将自身目标有效贯彻于地方治理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已逐渐完成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的转变。地方治理的发展脉络从集权行政时期、分层放权时期发展至多元治理时期和善治智治时期,其中的变迁逻辑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实践和行为规则四个方面。地方治理的现代转向是:治理理念的善治导向,治理机制的协商民主,治理实践的多元主体培育,治理方式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8.
杨雪冬 《决策》2014,(9):14-14
地方政府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力量。尽管地方政府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成为社会舆论关注和批评的对象。但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履职尽责,推动了国家治理绩效的提高和改进。尤其是地方政策在诸多政策领域的探索创新,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实验功能、示范效应、减震效应,发挥了改革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  相似文献   

9.
彭冲  陆铭 《管理世界》2019,35(8):44-57
中国的新城建设集中体现了增长目标短期化下的发展模式。本文发现,在人口流出地和中小城市,地方官员变更是引发新城建设的重要成因。同时,相对年轻的地方官员在新城建设上动力更足。尤其是在2008年后,为遏制经济增长下滑态势,新城建设被普遍用作应对经济下行的手段。新城规划面积越大其城投债发行规模越大。虽然新城建设所伴随的投资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但也促使地方政府债务累积,为长期经济健康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通过新城建设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短期化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隐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政府性债务一旦偏离正常轨道,将对当地乃至全国产生灾难性后果。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约束力和举债内容合理性,甚至腐败问题治理上往往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体制方面1.财政体制。1.1美国政府的财政体制。美国实行三级财政体制,将国家财政划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财政。各级政府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州和地方政府均有独立的税收权利、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收体系,经当地议会批准可发行各自的政府债券。美国联邦政府更多地承担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责任,负责提供  相似文献   

11.
“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似乎是中国的一个顽疾,也有可能成为妨碍中国梦实现的拦路虎,它反映了在中国久已存在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以及监管的缺失使得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出现“下有对策”的偏差,直接的影响则是公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本文通过对“万宁兴隆农户因拒迁被断电20年”这一“逼迁”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央和地方治理关系的梳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避免类似案例的再次发生,使得政令畅通,国家法律政策能真正走出中南海,走向最基层。  相似文献   

12.
智库     
《决策》2014,(1):16-16
2020年中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将达GDP的13%。中国在改革初期曾宣布绝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实际情况是污染程度更加严重。其中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放松了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在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分配不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弱化的背景下,地方债务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尽管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是事实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或负债经营,在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机构不规范、金融活动的行政干预较强的情况下,地方债务会发展为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贺海峰 《决策》2009,(6):36-37
评析本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站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站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宏阔背景下。  相似文献   

15.
张磊 《领导科学》2021,(5):18-21
避责的本质是懒政怠政,源于风险社会、舆论传导和信任危机等多方矛盾。地方官员会通过找替罪羊、折中“最优”、控制议程、行为选择等参加到“避责生存赛”中,以转嫁和推卸责任。地方官员避责的危害在于地方治理蒙上官员主观色彩、协调功能缺失造成多元分化、目标替换导致政策传导偏差、行为结果严重偏离初心使命。为此,需要对地方官员避责进行积极治理,重塑地方官员心理机制,转变其消极价值认知;强化激励问责机制,为积极履责提供良好空间;完善选任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官员队伍;增强地方官员治理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一、治理失灵:传统地方政府维稳的主要困境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维稳机制和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基层的稳定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渐趋深入,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条块分割、碎片化的维稳机制面对经济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增加等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其自身的不适应性,频现治理失灵,致使一系列维稳异化的问题在基层涌现。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使维稳与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地方政府能顺利的采用经济刺激计划,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分析自身在治理变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本文提出了地方政府在治理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可以知道哪些问题对其治理变革的影响较大,地方政府可以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晨 《领导科学》2012,(11):23-27
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后发地区地方政府面临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求。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首要动力,就是招商引资。后发地区的发展现实,使得地方政府主导招商引资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后发地区的地方治理,直接受制于地方核心行动者能否通过招商引资,撬动"动员—压力—运动治理"体制,激活其运行机制和功能,满足地方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从而全面提升地方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性力量,其责任就是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调适政府的角色及其治理方式,是各级政府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而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华 《决策》2022,(6):18-20
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和发展的开路人,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夯实党组织根基和国家政权根基中,发挥着统揽全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则对地方发展造成明显伤害,可见县委书记手中的权力在县域治理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县域治理中,权力怎样才能有效落地基层治理一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长期关注县域治理,以下是他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