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总体上看,印度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统一、象征性、大众化与实用性、独特的调式、旋律与节奏等方面,而印度舞蹈的美学特点则体现在宗教的象征性与叙事性上。  相似文献   

2.
学界长期有一种观念认为吴宓的艺术思想是芜杂且悖论丛生。本文从吴宓非系统性的论述中归纳出了他的思想路径,看其如何架起了中西古今文化的桥梁。他在诸多文章中所介绍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只是他思考的起点,即艺术门类之间存在性质区隔。他的思想成果真正体现于他结合中国文化思想所创造的"三境"和"音律"两个概念。与传统保守的古典主义不同,其艺术美学的思想核心是坚守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是一篇有趣的美学论文,其中提出的艺术的"重心"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之为艺术启示了一条独特的门径。这种思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实践,而且跟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相当吻合,不仅如此,也跟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印画家的交往始自泰戈尔、高剑父和徐悲鸿。1924年,泰戈尔和鲍斯访华,与中国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1932年,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访问印度,临摹阿旃陀石窟等佛教遗址,探索印度绘画的美学元素,与泰戈尔等艺术家展开艺术对话。印度之行归来,高剑父的画风明显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1940年,徐悲鸿应邀访问泰戈尔创办的圣蒂尼克坦艺术中心,受印度美学启发,形成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近代中印画家之间的艺术对话,促进了中印美术的深层交流。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梵文专家金克木在印度学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对印度佛经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一套系统的整理方案:编目一分类一解题一校注;对印度哲学的三分模式、因果问题、时空观念和阶段划分作了剖析,对印度美学的发展状况、基本阶段和核心理念进行了阐释。金克木对印度学的研究,不但拓展了印度学的研究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理性认知,对目前的印度学研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印度共有四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在17世纪以前;第二次产生于18世纪的西方殖民地时期;第三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四次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四次大的移民潮,导致印度有两亿多人口分布在六大洲100个国家.印度流散小说艺术地反映了印度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生活境遇,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杂交同化、兼容并包进行了形象的艺术展现,在国际文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佛塔是印度文化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在建筑形式和美学思想上的凝结,具体来讲有三套象征体系:宇宙象征、圣山象征、哲理象征。当佛塔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时,在文化互动中发生了系列变化,体现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的新变与观念内容的重构,展开为一个多样性的文化与美学景观,佛塔传向南亚,在印度文化与南亚文化的互动中,在斯里兰卡、尼泊尔,突显佛像境界,在缅甸、泰国、老挝,佛塔主体由半球型启显宇宙境界,转成瓶钟形人间关怀境界,形成缅甸圣罐、泰国圣钟、老挝圣瓶的佛塔主体;在柬埔寨和爪哇,突出了须弥圣山境界。总之,佛塔在南亚,产生了不同艺术形式新变与各有特色的观念重构,生长出以塔、寺、山三个主要方向中的变化,并形成了各自的佛塔类型。  相似文献   

9.
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及论辩术三方面考察了古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 背景,重点分析了印度逻辑思想的一般特征。笔者认为,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印度逻辑 思想在逻辑形式、理论目的及发展层次上具备论辩性、应用性及初等性三大特征,从而解释了印 度逻辑思想研究的现状,指明了制约印度逻辑思想的现代发展与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卢梭及其著作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解体迹象,更能够发现19世纪艺术审美范式的转换镜像.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就美的自身规定性而言,表现为从审美功利主义向审美自主性原则的转变;就艺术活动的自身规范而言,表现为从古典的原则性向现代的主体性的演进;就美学范畴和标准而言,表现为从追求"素朴的"优美转而推崇"感伤的"崇高.在卢梭那里,存在着古典的、浪漫的两种美学话语及审美原则的矛盾、交流和转换,他不仅直接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美学的根基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与印度文学的关系源于他对泰戈尔的翻译和介绍.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不同,他对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给予了热情的欢迎,并多方面地正面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及思想倾向.此后,在国内偏重西方和日本的外国文学评介活动中,他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对印度文学给予了较多的介绍,对印度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做了探讨.而他本人的创作和艺术观也受到了印度文学尤其是泰戈尔的影响,包括他对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倡导.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的陶瓷文化艺术与墨西哥的历史密切相关,印第安民族的传统文化、装饰艺术特点对墨西哥陶瓷装饰艺术有着重要影响,这一影响决定了墨西哥陶瓷产品的独到的艺术特点和装饰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金山》是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巅峰之作,对《金山》的研究当下研究者大多集中于小说的家族叙事、华人苦难、碉楼意象的探讨。本文独辟新径,将研究视野投注于《金山》小说中的印第安元素。笔者通过解读小说中的诸多印第安元素,尤其是印第安女子与白种/黄种男子的爱情,认为小说《金山》潜意识中关照和反思了后殖民文化语境下与外种族男性恋爱生子的印第安女性的生存境遇。面对她们何去何从的困惑,张翎悲唱了一曲印第安传统文化失落、印第安女性被迫流放的挽歌。  相似文献   

14.
明中期开始的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含诗、文两个方面,即既有诗的复古,也有文的复古,虽然其间有理念上的关联,毕竟又各渊源有自。以文的复古而言,在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的口号之前或差不多同时,事实上文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文章复古意识的存在与酝酿,并与随后发生的前七子运动可相衔接与相鼓荡,由此构成了一自成一体的观念演化系统。文章即以这一情况为考察对象,尤其集中对一些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实链条加以疏证。  相似文献   

15.
席勒的艺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本质是席勒始终关心的问题。席勒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是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创造。席勒对于“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所作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席勒对传统美学的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全面继承以及对于艺术本质的审美人类的规定和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历史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表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继往开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美学和概率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率论是一门讨论随机现象的科学,而美学则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由于有了随机现象,生活中才会有悬念、希望和抗争。而本文正是要将概率论与美学结合,讨论在体育与文学艺术中的悬念美、希望美和抗争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发生变化,印度洋成为“海权”中心。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但我国海洋地缘环境却不容乐观。印度洋对我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能源通道和打破关国封锁两个方面上,本文则旨在围绕印度洋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现实困境,提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可作为我国印度洋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来分析论述,它不仅可为印度洋战略的实施提供突破口,而且其地理上的优势可发挥陆上通道的作用,进而解决我国通往印度洋出海口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条件来看,也有其可行性的实施条件。而对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挑战,本文认为一是要构建大国平衡战略,二是要加强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话语表述的严谨性,出现“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与“红色古典主义”的共名状态,对古典主义的概念进行厘清,分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并认为承继拉丁古典主义美学风格的学衡派、新月社以及梁实秋,周作人等京派作家可以界定为“古典主义”,无需再加个“新”字。而接近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形态的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及“十七年文学”可冠以“红色古典主义”之名。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是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红楼梦>的意境营造既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又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气氛,更提升了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意与境谐,妙合无垠,达到了艺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