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就业状况基本判断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农村非农产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村的就业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农村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机遇和挑战并存。I.改革开放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格局变动深刻。近二十年来,浙江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型走向多元化。统计资料表明,1970年的浙江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仅为28.9万人,到改革前夕的1978年,是164.3万人。而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二、三产业的劳动就业已达993.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以及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基本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增收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安萍 《统计与决策》2006,(22):126-128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利用在河南、湖北两省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差异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构建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了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在农村劳动力不同类型就业选择中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受到其个人素质和家庭禀赋的双重影响,务工型就业选择主要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素质的影响,而创业型就业选择更需要得到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新昌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征,并提出了对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初步对策。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1.农村劳动力的行业特征。1996年末,新昌县共有农村住户从业人员242356人。按从事主要行业分,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137536人、67389人、3743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率分别为56.75%、27.80%、15.45%。与1990年相比,1996年新昌县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总量增加了13189人,比率增长5.76%;而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的人数下降了42902人,就业比率下降了21.99个百分点;主要从事第二…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二、三产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程度相对放慢 ,同时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不断涌现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下个世纪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有关资料 ,对萧山市 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一、转移的现状1.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变动。从这十年的情况看 :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统计资料表明 ,1999年…  相似文献   

9.
《江苏统计》2003,(8):33-34
加快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二、三产业,以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1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户2005年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张桐 《江苏统计》2003,(8):37-38
本文以上冈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介绍了上冈镇在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上获得的成果以及当地政府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劳动力就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固原市作为宁夏农村劳务人员主要输出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否受到冲击,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各级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为此,固原调查队采取随机抽样和实地走访的方法对固原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17.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 1、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且转移劳动力仍以男性、轻壮劳动力为主。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由1997年的2.9%下降为2004年的2.2%,如果扣除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部分,返回劳动力的比重则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说明转移劳动力的目的性增强,稳定性提高。从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来看,在地域性流动中,男性人口是地域流动的主流。在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所占比重达65.8%。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看,轻壮年劳动力是生力军。18岁以下的比重为3.5%,18-40岁的比重为72.1%,40岁以上的比重为24.4%。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现状桐庐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2002年末,桐庐县实有农村劳动力20.66万人。按从事主要行业分,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9.25万人、6.33万人、5.0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率分别为44.8%、30.6%、24.6%。与1997年相比,2002年桐庐县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增加了0.18万人,比率增长0.9%;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了2.08万人,就业比率下降了10.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增加了1.15万人,就业比率上升了5.3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了1.11万人,就业比率上升了5.2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之…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健全相关服务体系 ,努力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