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信息技术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联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方面诸多矛盾和冲突。文章从形成虚拟社会系统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设想,以促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下虚拟生活与生产社会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网络社会本体及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均需在社会本体论的阐释中获得新的认识。网民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以网民和虚拟实在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了一般现实公民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有建立在中国虚拟社会经验基点上的网民社会的本体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和网络文化的意蕴,处理好网络化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升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国家的文化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家安全、集体要求、个人交往、人权保护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从形成虚拟社会的主体、客体、交互方式三个侧面提出了协调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次科技革命都对社会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形态的显著影响表现为虚拟社会的兴起,使得社会存在两副社会结构:现实社会结构与虚拟社会结构。论题基于社会分层视角,对虚拟社会结构展开实证研究,将虚拟社会结构分为五个阶层,并对照其现实社会分层位置,研究发现虚拟社会分层将那些现实社会底层推向虚拟社会上层,而现实社会上层则处于虚拟社会底层。这种阶层位置倒置对现实社会秩序产生强烈的冲击,这也正是今天社会治理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新的交往模式。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式,由于剥离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被赋予了一些与现实世界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新内涵及新特征。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人际交往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虚拟社会人际交往的感性表征以及具体的感性特点,从而凸显人际交往从现实社会的理性向虚拟社会的感性回归的发展趋势。把握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对当下的虚拟社会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和谐虚拟人际关系的构建,进而对营造稳定积极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的高度繁荣带来了多个领域的新型安全问题,对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冲击。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高度融合的今天,虚拟世界的安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能否科学地合理应对,已经成为关系到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对安全问题的成因加以探究,通过培育健康的虚拟社会心态、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提升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等措施,消除虚拟社会中的风险威胁,促进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空间虚拟特性,使网络应用活动方式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用户群体结构的独特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网络行为的自由性和即时性等显著特征,给现实社会带来诸多影响和冲击.针对互联网虚拟特性引发的诸多管理问题和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策略问题,笔者通过对虚拟社会管理中需要面对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的观点和见解,对完善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虚拟社会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虚拟社会一方面从丰富个体需要、增强自主性、促进个性发展、发展社会关系等方面大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民也容易沉溺虚拟世界,疏离现实社会,呈现多重人格,诱发认同危机,陷入信息异化,弱化科学精神和道德自觉,从而使虚拟社会阻滞着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认识虚拟社会,强化网络德育,增强网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培育理性精神,培养现代公民,是虚拟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资借鉴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在全面评估关于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学术进展,解释中西研究视角及重点的差异、国内研究成果的利弊得失。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虚拟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层面及政治变革视角。国内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策略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着以下提升空间:从单学科作战到跨学科整合,从单一的理论阐述到规范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国家控制思路到多元治理的管理思路,从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到统合各类资料进行数据建模。此外,虚拟社会管理研究还应当跳出网络的局限,回应现实社会的矛盾,疏散现实社会中的怨恨情绪,唯此方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下的人类社会,已经嬗变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将虚拟社会作为其发展壮大的组织载体,在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网络危机化解的有效性、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的全面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形成了影响与冲击,成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应当从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供给、正确处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虚拟社交领域的管理、营造高质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途径加以应对,最终促使非政府组织真正在虚拟社会中体现出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虚拟社会的高度繁荣带来了多个领域的新型安全问题,对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冲击.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高度融合的今天,虚拟世界的安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能否科学地合理应对,已经成为关系到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对安全问题的成因加以探究,通过培育健康的虚拟社会心态、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提升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等措施,消除虚拟社会中的风险威胁,促进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社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分化和聚合着网民,是新型的社会维系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虚拟社区既存在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也有令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的可能,这值得高度重视。当前必须进行虚拟社区内部的和谐构建,也需要进行虚拟社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虚拟社会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虚拟社会的诚信问题日渐凸显。利益至上主义、个体至上主义、主观至上主义严重阻碍了虚拟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建设滞后、虚拟社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滞后是虚拟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需要以提升虚拟社会行为主体的网络文化自觉为前提,对现实诚信体系加以融合再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虚拟社会诚信评判机制、强化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等手段和途径,从社会构成的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实现虚拟社会诚信体系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