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户时期,荷兰成为唯一与日本交往的西方国家,进而荷兰成为西方文化传进日本的通道,其中以医学最为瞩目.西方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使得日本"兰学"兴起,并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医学主要通过荷兰商馆医生口述、江户参府、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开办西医学塾等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院哲学开端于1877年(明治10年)明治绝对主义政权创办的“东京大学”。这是以洋学为基础的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是旧德川幕府时代的“蕃书调所”(安政3年),后改称开成所(文久3年)。明治维新后,新政府接管开成所同以儒学为主的“昌平堂”合  相似文献   

3.
张小仑 《21世纪》2001,(4):58-58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今天在享受油画、话剧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精神娱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回头望望,寻找一下曾经给与我们这些东西的人,衷心地表示我们现代人的谢意呢! 二十世纪初的留日生从日本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日本变成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跳板,致使近代中国的文化在一些方面受到了日本很大程度的影响。 留日学生引进日本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书籍。1897年罗振玉等人以《农学报》杂志为阵地,组织人翻译了一批日本出版的农业科技书籍,揭开了中国人翻…  相似文献   

4.
日本虽然只位于亚洲的一角,但现在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这首先是因为日本人民勤奋努力,其次是由于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文化。回顾日本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从古代到现代,是怎样吸取了外国的优秀的文化从而推进“近代化”的。从古代到近代(德川幕府时代为止),日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汉文的“汉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吴洪成 《南都学坛》2013,33(1):24-30
甲午海战以后,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近代中国翻译传播西学潮流发生变化,即由欧美转向日本。随着留日运动的高涨,在日留学生或组建译书汇编社、教科书译辑社、会文学社、国学社等翻译团体或以个人自主的方式,编译了大量日本近代学校教材。留日学生回国后,又参与官办或民营文化出版机构的教材编译工作,适应了清末"新教育"改革对课程教材的需求。留日学生的上述活动,改变了过去由编译英美书籍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转而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近代文化与科技知识,尤其是翻译日本的学校教材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学堂自编教材的不足,直接推动了学校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学校教材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周哲学的性质及在日本哲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1829~1897;文政二~明治三十)是第一个将面方哲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人,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日本近代文化的建设者”,“明治初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西周出生于石见国(今岛根县)津和野,祖上世代为藩主的侍医。幼年受到严格的正统儒学训练。18岁时接触到获生徂徕的《论语征》,“于是乎始知诸家不全非,程朱不可全信然也”。逐渐倾向徂徕学。25岁脱藩,此后开始学习荷兰语及英语,并入“蕃书调所”研究洋学。1862年受幕府派遣,与津日真道一起留学荷兰,在莱顿大学学习社会科学。1865年回国,任“开成所”教授、幕府的“直参”、沼津兵学校校长等职。明治维新以后,从1870年开始先后在明治政府兵部省、文部省任职,晚年任元老院  相似文献   

7.
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日本接受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逐渐变为日本的“传统思想”(或称“东洋精神”)。从十八世纪起接触西方文化,到十九世纪接受西方哲学。近代日本“哲学”是作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环节而被接受过来的。日本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归纳(induction)这个词儿,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这个译名的翻译、流传和固定的过程,是同东方民族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觉醒过程息息相关的。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近代日本学者西周(1829—1897)和中国学者严复(1853—1921)、梁启超(1873—1929)等人的劳绩。 西周是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的传播者。他早年修习儒学。1862年奉德川幕府之命,赴荷兰留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最先现代化的领域是语言,在20世纪初就基本形成。而近代中国新词汇的形成发展,受到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创译的汉字词汇的影响。日本语言在明末清初也受到中国翻译西学词汇的影响。从17世纪开始,中日都开始与西方接触,在以后的各个时期,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日本向西方学习优于中国,造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日本制的专业术语大量进入中国。这些术语,主要促进了汉语言双音节、三音节及四音节词空前增长,前缀、后缀的词缀化构词法大大发展,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突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使汉语成功地适应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苏曼殊的<哀希腊>译本是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把异国文化内涵经过本国文化传统因素过滤所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译本在形式、内容、意象方面都受到了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的过滤,这也是近代翻译家们处理外国作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自己的译作更符合自己时代和民族的口味,译作的思想内容更易为国人所接受.这为人们重新审视晚清和近代翻译家们翻译的外国作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引进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要早于日本,日本在起初阶段也以中国翻译的西方科学著作为中介来摄取近代科学知识,但明治维新后很快在引进西方科技方面走在了中国前面,中国又反过来通过日本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研究认为中日近代科技交流方向逆转之原因有两国文化、社会、制度差异,这些差异对现今的中外科技交流亦有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也是东方唯一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其文化发展也有较突出的特性,即受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明显。一是日本自古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此类例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二是日本近代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使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以至于日常生活也“西化”,西餐、西装相当普遍。有人对此归纳为:功利的现实的“拿来主义”。自古学中国,足见“拿来”由来已久;近代转而学西方,足见“拿来”之多之快。似乎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是日本人的传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面临着困难的选择。一方面 ,幕府为了保证其封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必须恪守“祖法” ,坚持攘夷 ;另一方面 ,当欧美列强凭借发达的交通工具进逼日本的时候 ,幕府缺乏迎击外敌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 ,而祖法又要求攘夷。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幕府被迫开国 ,加入西方条约体系。而开国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又激起了以“尊王攘夷”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民族主义观念的勃兴 ,变革幕藩体制作为一个历史方向被提了出来。当攘夷的妄想被西方的炮舰彻底击碎以后 ,攘夷不再是目的 ,而成为尊王攘夷论者推翻幕府统治、推进日本近代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代技术体系不仅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自然属性,更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社会属性。福泽谕吉在继承日本幕府末期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脱亚入欧"的技术观呈现了技术的如下的社会属性:技术本质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技术伦理的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技术多维主义倾向。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不仅吸收近代技术的自然属性,也接纳近代技术的社会属性,故能在制度上、体制上吸收近代技术的精华,这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的启蒙思想运动发端于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在明治初期随着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运动中达到鼎盛.这一思想运动举起国家主义政治观、功利主义道德观和脱亚入欧文明进化观的旗帜,为日本近代化起到了鸣锣开道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变时期,留日学生和大量的日文书籍翻译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所说"日本维新以后以翻译西书为汲汲今其国人与泰西各种学问皆贯串有得,颇得力于译出和文之书"。以译书为视点,考察留日学生对晚清时期日书中译概况。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日本阳明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学者或将日本阳明学视作“明治维新的精神动力”,或将其作为“东洋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否定;第二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学者从近代化角度为阳明学赋予积极意义,代表人物是岛田虔次;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沟口雄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日本根本就不存在阳明学。近代日本阳明学解读的变化与日本在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既受到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又反映了日本在西方与中华两种强势文明之间难以自处的复杂心态。当代学人应辩证地看待近代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在东亚思想史的内在脉络中考察东亚阳明学乃至东亚儒学的特点,从而为客观认识东亚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前后,许多优秀的西方学说被译为日文。梁启超非常重视翻译日文书籍。流亡日本后,阅读了大量日译西文著作,开始用多种形式和通俗活泼的语言,向中国介绍这些西方文化。范围涉及哲学、社会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对近代日译西学的传入热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表现出西方文艺要素和日本传统要素并行存在且在本质上相互融通的特质。该时期的作品以“忧郁”和“倦怠”为底色,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及尼采哲学等西方文艺要素。佐藤春夫将古典和近代、日本和西方四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作品中,以传统理念阐释近代文艺,以西洋手法表现日本传统。他通过以西方文艺要素与日本传统要素并存的形式,表达着对日本近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日本近代性格的把握,其中潜藏着他通过西方文艺理念反观日本固有文化的传统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