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战国策派"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著名学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因其主办的<战国策>和<大公报·战国副刊>而得名."战国策派"的文化观独具特色,他们一方面从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战国文化中吸取活力,另一方面以世界一些民族文化重建经验作为借镜,文化视野比较开阔,在抗战时期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以陈铨、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在德、意、日法西斯主义者疯狂发动侵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创办了一个《战国策》刊物,公开宣扬法西斯思想,宣扬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力为法西斯的侵略战争和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制造理论依据,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哲学营垒中泛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逆流。本文仅就战国策派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的批判,作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在国统区出现的一个文化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同济、陈铨、何永佶、雷海宗等人。它以林同济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重庆《大公报》《战国》副刊而得名。四十年代初正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如何战胜法西斯侵略者成了全世界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林同济、陈铨这些大学教授们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从单纯的教学与研究中走出来,办起了刊物,发表自己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学术界别具特色,他们以尼采的“强力意志”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极力鼓吹战争,主张实行独裁统治。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迎合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助长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因而遭到进步文化界对它的猛烈批判。受此影响学术界对战国派的思想一直缺乏整体的把握和研究,从他们的各个思想侧面进行详细的深入的研究也显不够。本文试通过成国策派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的主张来探讨一下战国策派的政治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百年即墨     
《青岛画报》2011,(11):98-99
即墨历史悠久,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属齐国。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1978年12月,即墨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设市。透过百年前的明信片,即墨古城发达的商贸业、富有地方特  相似文献   

6.
北大汉简 《周驯》 和 《吕氏春秋》 《说苑》 《左传》 《公羊传》 《史记》 都记载了"桑下饿人"报恩的故事.这一故事在产生初期就存在两个版本,根据异同可将其分为甲、 乙两类.在故事叙述上,甲类文献以桑下饿人受恩、 报恩为主线,乙类文献则以赵盾宫中遇险被救为主线,并出现了新人物、新情节——提弥明杀獒救盾.在故事流传中,汉代画像石等图像资料及敦煌遗书 《古类书语对》、 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等表明流传的诸版本杂糅了甲、 乙文献的多种元素,但以 《左传》 为代表的乙类文献明显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8.
我一向主张 ,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 ,能增进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 ,总之 ,一句话 ,能推动双方社会的前进。在全部世界史上 ,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 ,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众所周知 ,自远古以来 ,中国和印度就一直是好邻邦和好朋友。甚至在先秦时期 ,即在东周时期 ,我们已经能够在诸如《战国策》和《国语》这样一些中国典籍中 ,主要是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 ,找到印度影响的一些蛛丝马迹。在屈原的诗歌中 ,特别是在《天问》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印度的一些影响 ,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左传》、《战国策》、《史记》三部著作为主要依据,来探讨从《左传》到《史记》史传文学的某些共同特征。概而言之,其共同特征是:美恶并举,褒贬分明;冶文史于一炉,酌奇而不失其真。(一)秉笔直书,美恶并举,被奉为历史家的史德,历来为史家所重视。褒善贬恶,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中就出现。但比较隐晦,《左传·成公十四年》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刘勰也认为,  相似文献   

10.
刘慧  刘忠 《社科纵横》2002,17(6):54-54
《松花江上》、《故乡》、《思乡曲》、《嘉陵江上》 ,是抗战时期四首著名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本文拟对这四首“思乡曲”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体裁、旋法、结构等作曲手法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而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其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春晖 《学术交流》2007,(5):180-182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伟大的戏剧天才尤金.奥尼尔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奥尼尔对上帝的质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在这部剧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一创作意图的实现则是建构在对《圣经》文本进行原型引用的基础上。《送冰的人来了》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众多暗示、隐喻和象征,一如《圣经》故事的惯用技巧,而且在标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也与《圣经》联系密切。在该剧的创作中,把《圣经》的内在精神融入到了作品的人物性格里。除了主要角色外,次要人物也都有着《圣经》原型,并且,他们对中心人物的形象起着鲜明的烘托作用。尤其在对剧中原型人物的解构和重塑中,奥尼尔揭示了神的缺席,也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  相似文献   

12.
周密 《日本学刊》2004,(3):121-13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可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 ,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2,(4):132-135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杨天才 《社科纵横》2006,21(12):150
在《史记》中,鬼谷子之名附于《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中。因其事隐而难考,故自唐以后,有学者或疑《鬼谷子》为伪书;或疑鬼谷子并无其人其事。然据史而论,因事而言,所疑之说,也仅是猜测,很难从文献上取得证实。且种种怀疑说法的因由多与“托名”说有关,而就其“托名”说本身而言,也可谓是“疑”中有“疑”。  相似文献   

15.
胡安国以天理统摄《春秋》大义,将之作为经学义理的最高本体,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其在经学诠释上,有着"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天理通过圣人书法落实于具体历史实践,来驾驭和制衡人欲横流无理的时势。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在诠释中具体地落实为重义轻利、贵王贱霸、尊君抑臣、内夏外夷。胡安国藉以理驭势的内在逻辑建构其《春秋》学的义理大纲,是道学奠立《六经》理论范式的重要表现,决定着南宋到清初《春秋》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6.
法共《新评论》杂志1977年6、7月号合刊,发表了关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记录.同年1月,法共中央委员、《新评论》主编弗朗索瓦·安盖尔还在《文学新闻》上发表了关于法共文艺政策的谈话.自1975年法共提出在党纲中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以后,文艺政策有了明显的变化.安盖尔在谈话中明确表示反对党对文艺的干预.现将讨论会和安盖尔谈话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今日辽宁》2007,(5):13-16
2007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该《规划》不仅是国家级规划,同时也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航运中心规划。《规划》的最终获批,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大  相似文献   

18.
潘昌龙 《日本学刊》2001,(4):112-123
一1 8 74年 1月 (明治七年 ) ,福泽谕吉在《明六杂志》第 2号上发表《学者职分论》一文 ,同期还发表了加藤弘之、津田真道、西周和森有礼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从行文意思来看 ,明显是福泽的观点在前 ,而其他人则是针对福泽的文章来反驳的。看起来 ,这一题目在“明六社”内已先有讨论 ,付诸文字只是公开化而已。福泽的文章是收入《劝学篇》中的一篇 ,是有体系、有系统的论述 ,其他人当然也不是仓促应战。这场文字之争 ,其意义绝非几个文人在争辩一个学术问题 ,它事关日本维新事业的大局。这场“论争”为后人观察和研判日本的启蒙思想或思想的近…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涌现的非理性主义思想派别,他们由荚雄崇拜引申出领袖服从,并对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进行了颂扬,折射了这部分知识分子政治上的天真与幼稚。  相似文献   

20.
艾荫范是辽宁省著名学者、阜新市社科联名誉主席、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原副校长,曾在《中国语文》上发文对修订本《辞源》(第一册)提出商榷意见30余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