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唐代辽东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管辖。对该都护府置废的原委,府治的迁徙等,国内外的前人都已有专论,其中金毓黻在《东北通史》卷四安东都护府一节作过系统叙述。安东都护府所属府州,《旧唐书·地理志》二载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新唐书·地理志》三所载数目相同。所不同的,《新唐书·地理志》七除谱列九都督府名之外,另有十四州地名,虽于四十二州仅存少数,较旧书所载又稍为详明。这些府州大体都在鸭绿以北。另外,文献记载还有一些别的地名。为了研究唐代辽东历史地理,谨作若干新定地名考释。  相似文献   

2.
辽代安德州今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德州是辽代中京道所属渚州之一。按《辽史·地理志》载:“安德州,化平军,下,刺史。以霸州安德县置,来属。统县一:安德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徒河境户置。初隶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①按其方位在霸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南是无可置疑的。可是这座辽代重要州城,其故址所在至今还没有得出明确结论。有些历史文献,根据不同资料和不同的理解,却作出不同的推测。如《热河府志》说:“安德州郡城在柏山之巅,灵岩寺之侧”;《朝阳县志》则说:  相似文献   

3.
一祺州,是辽代东京道所属的一个州。《辽史·地理志》记载:“祺州,祐顺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女真兵马司。统县一。”又“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州县同治一城,为辽州支郡。《金史·地理志》记载:“咸平府统八县”庆云为其一,“庆云,辽祺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后更名。有辽河。”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云:“戊午早,解鞅于庆云县。县本辽之祺州,皇统间始更今名。”《辽东志》卷一《地理古迹门》载:“庆云县开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地名,有许多是根据当地的特产名称而命名的。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江西道都督鲍安仁奏改米州为筠州,是因为当地产一种筠篁(又名瑞竹)而得名。米州更名为筠州,其行政区划级别相同,所隶属地区、治所不变。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地,治所在今高安。 关于筠州的得名由来,《瑞州府志》、《高安县志》均有记载。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编修的《瑞州府志》“地理志”中载:“筠州,唐郡名,武德七年因产瑞竹,改筠州,号筠阳。”  相似文献   

5.
裴慎之在《马衔山和崆峒山》一文(见甘肃日报》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五日第四版)中写道:“吴镇所谓‘崆峒有五’:一在河南临汝县(《庄子、注》)。一在江西赣县(《江西省志》)。一在甘肃高台县(《隋书、地理志》)。一在岷州溢乐县(《唐书,地理志》)。一在岷州高平县(《雍州志》)。一在临洮(《隋书、地理志)。上述岷州崆峒即临洮崆峒。隋朝设临洮郡,唐代改为岷州,溢乐为临洮旧名(《地名大辞典》)  相似文献   

6.
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刊载了祝鹏同志的《唐勤州考》。我认为,该文所引资料,有两条是错误的。 一、《唐勤州考》第十三条:《阳春县志》附图有一水题名勤州水,从阳春县西北的狼狂山经地名湾口圩,再东南流到合水圩入漠阳江。”这一资料来源于道光元年修成的《阳春县志》(陆志)和道光二年修成的《广东通志》(阮文达修)。阮通志有阳春县图,绘着漠阳江上源之一发源于云浮山  相似文献   

7.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元史·太祖本纪》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分别有地名"塔里寒"和"塔里干",由于这两个地名对音相近,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学界常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中外相关文献,钩沉出这两个地名的历史变迁,认为塔里寒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之恰恰克图(Chachaktu),而塔里干为今阿富汗东北部之塔卢坎(Taluqan)。另丁谦在研究《经世大典图》时,提出"塔里干"和"途思"错简问题,学界通常不认可,笔者认为丁谦错简说可能得实。  相似文献   

9.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10.
辽史地理志考补——上京道、东京道失载之州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二十四史,以《辽史》最为粗疏,而尤以《地理志》为甚。过去曾有些研究者,对其错漏进行过某些考证,使讹误得到纠正,但还有不少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地理志》是为很多学者所瞩目的,粗看五京各道俱备,所属府州军城其数目确是不少,似乎完整;但实际并非如此,而是遗漏讹误甚多。就从考古调查所发现的辽代城址来讲,其数量超过《地理志》所列州县军城何止一倍!仅笔者四十多年来从事考古工作所调查过的城址,即达二百多处,这仅是个人之力,远不是全部,由此益知《辽史·地理志》绝非完璧,遗漏当属不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启发我作《地理志》考补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是一部专门研究十六国地理的著作,但该作谬误甚多。本文分误入境外郡县、州郡县统属错误、部分郡县失载、同一地前后重出、引证史料错误和史料所系郡县错误等方面举例述其谬误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参考利用此书。十六国疆域研究的难度较大和洪亮吉对史料缺乏考辨,是《十六国疆域志》中舛误甚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新标点本《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陆州(今广西东兴东北之防城西)下有云:“东至廉州(今广西合浦)界三百里,南至大海,北至思州(当作恩州,今广东恩平北)七百六十二里,东南际大海,西南至当州宁海二百四十里也。”(卷四一)此将“当州”解作州名,误。按唐之当州、属剑南道,在今四川松潘西南,距陆州约三千里。此外别无当州。则此“当州”绝非  相似文献   

13.
《新唐书·渤海传》:“扶余故地为扶余府,……鄚颉府领鄚、高二州。”鄚颉府与扶余府同为扶余故地,则二地邻近。《辽史》卷三八《地理志》二:“韩州东平军,下,刺史。本槀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鄚颉府,都督鄚、颉二州。渤海因之。今废。”那么鄚颉府在辽时是韩州。萨莫额《吉林外纪》,卷九《古迹》:“道光元年,吉林将军富役在昌图八面城勘查地亩,得一土埋铜镜,其背面铸楷书‘韩州刺史’四字。”又,《辽宁史迹资料》:“在今昌图八面城镇,南面不远有座古城遗址。城址南北向,略成正方形,周长约二千六百米。残墙高出地面二至四米,有  相似文献   

14.
肇州考     
金元时期,东北肇州治所究竟在那里?这一问题,目前中外学者的看法尚不一致。有认为在今第二松花江北伯都纳东南的珠赫城(又叫珠家城)。有认为在今第二松花江以南。还有认为在今肇东县四站八里城。根据历史事实加以考证,我认为肇东八里城是元肇州治所,而金肇州则在肇源县望海屯古城。《金史·地理志》记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由此知金肇州即辽代的出河店。同上书《太祖纪》记载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阿骨打举兵抗辽时,当年九月汇诸路谋克于来流河(今拉林河)畔,并向士兵发布告谕,  相似文献   

15.
唐代北庭都护府、宋时高昌回鹘陪都北庭城和元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址均为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城北约十二公里的后堡子古城,现在巳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北庭又名别失八里(《元史·地理志六》“西北地附录”作别失八里,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鳖思马,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别失把,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五“庭州”诗注作伯什巴里,均系同名异译),而别失八里即突厥语“五城”  相似文献   

16.
唐庭州置有西海县。仅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谓该县为“下,宝应元年置”。其他文献诸如《通典》、《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省称《元和志》)、《旧唐书·地理志》 (以下略称《旧志》)等并未志及。因此对其建置由来及地望,以往学界难以作深入研讨。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氏于《论唐朝庭州之领县》一文中,论及此西海县时,审慎地比拟于清海军,即旧名“镇城镇”之地,并疑西海县也许  相似文献   

17.
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华林甫(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自从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汉书·地理志》问世以后,地名学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仅东汉一代对地名渊源的研究即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应劭、圈称等人,籍贯均在今河南省。应劭字仲远(...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怀安县为历史重镇.古往今来的学界对于怀安县历史沿革的考证分歧很大.而关于唐代以前怀安县建置沿革的看法,分为源自于夷舆县、下落县和怀荒镇三派意见. <宣府镇志>卷一、<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清乾隆<宣化府志>卷二和民国<怀安县志>卷一均记载怀安县来源于汉代夷舆县.此派观点的依据为<辽史·地理志五>:"怀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厥所据."而<水经注>和<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均记载汉代夷舆县位于清代延庆州东北,属上谷郡.(<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卷二"夷與,西汉县,上谷郡,今直隶宣化府延庆州东北")对照地图便知,延庆州东北与现今怀安县驻地(柴沟堡)、唐代设置的怀安废县(今旧怀安)和怀安城(今怀安城镇)的距离都很远,中间隔着居庸、且居、茹县、下落等县.故可以断言,怀安县非源自于汉夷舆县.  相似文献   

19.
毗沙都督府下设若干羁縻州,由于两《唐书·地理志》不载州名,历史面貌较为模糊。本文考证羁縻于阗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初领于阗、蒲山、六城、渠勒、戎卢、精绝六羁縻州,前上元二年,改于阗州为毗沙州,于阗都督府为毗沙州都督府,析置羁縻西河、勃野、河中、□□、东河五羁縻州,初步复原了毗沙都督府十一州的具体地望,并对朱丽双新近发表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一文作了评析,认为坎城、吉良、固城仅是军事城堡,非羁縻州。  相似文献   

20.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安西置有乌垒州,但没有说明其具体位置,至于乌垒州治及其有关的问题则更无明确记载。现一般认为其地望在今轮台县东境策大雅附近。但是建国以来该地区的考古调查资料的积累表明:上述地区似乎没有存在唐安西乌垒州城的可能性。笔者就平日读史所见史料和亲身的考古调查材料,就唐安西乌垒州治所及其有关问题略述己见,不妥之处,期待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