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的生存承载着意义,意义引导着人的生存。从意义角度出发去理解生存,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追问意义并努力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作为人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使人的生存呈现出一种“立体性”,一旦意义的维度被遮蔽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就会使人的生存陷入一种“平面化”的状态。因此,关注人生存的意义之维,是真正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3.
侯国良 《社会科学》2003,(6):112-115
人类正由本能境界生存逐步进入生态境界生存。期间面临着严重生态危机。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其一为敬畏生命、惜生爱物;其二为“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其三为摆脱“心为行役”,重视精神自由。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开拓道德境界,提升人格层次,更多关注精神上质的提高,过“有意义的” 生活。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寒梅 《船山学刊》2008,(2):204-207
文学是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关注人类的存在、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精神活动。但“十七年”的文学活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究其原因。“一体化”的时代政治和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所形成的双重合力。将文学活动演变戍一种政治行为。作为文学灵魂的人文精神一步步走向“缺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委琐的本相。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黄春明小说的人物形象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乡土作家们笔下那些苍白、麻木地生存着的人们 ,他写出了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黄春明要告诉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并没有失却丰满的人性和灵动运转的思维的智慧 ,他们以人性的完整与丰富挺立成一个个大写的人。黄春明就这样在其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 ,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相似文献   

6.
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伴随着人们的企盼,悄然而至。面对刚刚开启的世纪帷幕,人们时而异常兴奋,时而又惴惴不安。世纪之交体坛焦虑困扰着关心体育兴衰的人们,体育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我们提供了沉毅清醒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从体坛的繁华似锦中,察觉丝丝隐患。现代体育要谋求发展,必须防微杜渐。正如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言:忽视未来的人,将会冒失去未来的危险。忘记过去的人,必然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一、辉煌与忧患 体育运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表述形态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也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在《阿Q正传》中,阿Q在极力把自己的身世向前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却恰恰失去了作为“现在”的存在意义。规避“现在”成了阿Q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鲁迅也正是在对时间的独特表达中,关注国民在时间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关注国民如何在有意无意中规避“现在”而想象过去与未来的,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 §1 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罗蒂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两类:“体系的哲学”和“教化的哲学”。很显然,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属于后者,即教化的哲学。人是一种自我分化或分裂着的存在。人异于一般存在物,人要在追寻自身存在的根据及意义中实现其存在;同时,其生存的满足亦失去了直接的本能方式,必须通过创造和学习来实现。海德格尔说得好,正因人能找寻自己,因而往往“找错了自己”。这个“找错”,正表现了人的存在自我分化的特性。这反映在文化或精神生活中,便表现为以下对立而又互补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销蚀着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瓦解着人们对可能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而失去了道德精神和信念,失去了对德性品质的培养。文章在对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无论处境多么悲惨和绝望,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意义治疗”是哲学的使命,当弗兰克从心理治疗转向终极关怀的时候,“意义治疗”就上升为了哲学治疗,哲学作为人生大智大慧的意义就显发出来。  相似文献   

11.
理性向生活回归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导致道德教育的失真,远离了生活世界,终将走向虚无。所以,道德教育应该走向生活世界,使我们过上一种真实的、完善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婉盈  方文 《理论界》2014,(12):76-79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以价值哲学为视角来看,"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意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一种人生教育,使人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生命、生存、生活历程。即"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应该将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性与实践相结合,让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统一,推动每个人合理地生存于自由而全面发展境遇中的目的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杜威对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的重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由于篡改了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的原始意义,导致哲学与生活世界疏离并使许多人对哲学失去了信心。要重建哲学的尊严,必须重新诠释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杜威大大拓展了经验概念的含义。将经验与自然、生活、历史等内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杜威认为唯一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经验法是建立在原始经验基础上的,它给人提供的是一条不断探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许婉璞 《晋阳学刊》2005,3(4):56-5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同时也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意蕴,他的哲学提供了对人的存在状态、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但由于其极端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也在现实的层面上存在被利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兵 《学术探索》2014,(1):13-17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然而,现实中哲学与人生的疏离几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导致了人生和哲学的双重伤害。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它不仅最关切人的存在,而且始终致力于人生意义的探究。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8.
达米特与哈贝马斯分别是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各自表现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研究形而上学的具体内容及意义理论的策略和目的方面的不同.虽然存在分歧,但两者在哲学思想上更多展现出了坚持语言学转向和反对语义抽象化、坚守语言哲学策略解决形而上及坚持语言意义可理解性、可交流性三个方面的相通之处.正是两者存在的共性与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可能.语言的语用学和社会生活实践可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两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20.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篇真正的叩问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中篇小说 ,是精神自由与生命力度的体现。本文试从生命直觉、生命力度、形象的重塑、家庭与社会中自我的存在与缺失 ,以及人性终极关怀的角度 ,探讨它的美学、社会哲学与生命哲学意蕴——对生命力度的永恒追求 ,是我们挑战外部世界 ,获得自我完满实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