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景描写在传统小说中通常具有连贯、完整与和谐的特征,这来源于对古典精神的认同,而在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却变得朦胧、不确定或失去了时空感,这反映了现代自我灵魂的破碎和无根的飘泊.拟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对比,阐释场景描写中有根的精神探寻和无根的灵魂追问,并就渗透于其中的文化精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巳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我最喜欢的话之一,尽管我的梦还未醒来,这位英国大戏剧家轻描淡写的概括令我无比崇拜。就像几年前,读着郭敬明那忧伤的文字,满心天真地觉得他的话语就是“心灵慰藉”,也幻想着自己同样能写出小资“大论”。怎么会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又是我现在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6,(2)
火车在夜色中飞驰,却追赶不上你似箭的归心。心中设想着无数种走下火车时的情景。眼前是他们的笑脸,耳畔是他们的叮咛。依然记得那一天,他们看见录取通知书时,脸上洋溢出的  相似文献   

4.
(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派生的?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分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体现,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上五花五门、千变万化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精神不过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脑  相似文献   

5.
我不止一次地被定义为小资女写手这一个令人尴尬的范畴里去。而且通常,在一些读过我文字的人和我的交流过程中,我都会被定义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大龄女青年的形象。而事实的情况是,我还并没有苍老,也并来经历任何风霜,我只有25岁。对于未来和所有都处于一种美好的幻想期望的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6.
水族用自己的语言认读水族文字。而人们称水族文字为“反书”,这是因为将水族文字与汉文字相比较而言的。没有“正”,何谓其“反”呢?在水族文字中,确实有些文字在书写的结构形式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反倒共用。但是,这类文字在整个水族文字中的比例并不大。其主要分布在天干地支和少数常用的文字中,只不过它们使用的频率较高而已。而“反书”称谓的产生并得以认同,却值得我们透过这一文字现象的表层深究其成因,以期认识水族文子的某些精神内核。在水族民间传说中,相传水家的文字是陆铎公等六位老人在仙人那里学来的,他们经过…  相似文献   

7.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8.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凯恩和麦科伊被称作洛杉矶文学开拓先锋,他们的创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有着相似的城市经历。其次,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有归属感,都是无根之人。 他们背离自己的生命之源土地,被蛊惑来到这片精神贫瘠之地寻找希望和梦想。在这片梦幻的空间,人类基本的关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致最终崩溃。这两位作家赋予洛杉矶一种 全新的文学身份。  相似文献   

10.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作为编辑,这个再造过程,不仅包含对原稿的识鉴和文字的整理、加工,而且担负着其物质形态的艺术造型。因此,编辑不仅是为人作“嫁衣”的,也是为其精神产品作“嫁衣”的。经编辑对原稿外形的装帧设计,使每件精神产品的物质形态,各具风姿,以特有的个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吸引读者,方便读者,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阅读的乐趣,这些都与装帧语言的表述分不开。因此,认识装帧语言表述的作用和原则,不仅对编辑是必要的,而且对读者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浪花;六十年,却可能是一个人短短一生的全部历程。我很幸运,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里。过去的这六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每每想起,总是那么令人感慨和赞叹。  相似文献   

12.
自称海派文化的上海,推崇的是一种非常自我的小资意识,整个城市运转在一条充满小资情调的轨道上。曾经旧上海的繁华,如今大都市的奢靡,那举手投足间散发的魅力,吸引着各色人群前来体验这最怀旧也最时尚的风情万种,狠狠In一回!  相似文献   

13.
烟花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或死去的)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小资过时了     
六六 《社区》2010,(32):48-48
现在是小资流行的世界。所谓小资,无论其欣赏品位如何,其标榜的文化内涵如何,其价值取向如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  相似文献   

15.
洛伊 《山西老年》2014,(3):48-48
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搏着、努力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稀释并单一化了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开了一场巨大的心灵玩笑。  相似文献   

16.
瓦肯罗德和蒂克同属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都认为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然而,他们二者之间在艺术创作来源这一问题上看法却大相径庭。瓦肯罗德把艺术灵感的来源单纯地看作神的启示以及对神的爱,蒂克则超越了这一界限并将自然和世俗的爱都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断想     
这诺大的世界,什么都有.但却不外乎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物质"的东西;一个是"精神"的东西.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往往总比只可"感知"、只可"寄托"的"精神"的东西实惠得多.其实,殊不知这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统一体.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神经正常的人,没有哪一个人是只需要"物质"的东西,而不需要"精神"的东西.我们不可否认,物质上的进步、富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飞跃,然而,精神升华的推动力量更能使人们获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必须承认,如  相似文献   

18.
论南宋遗民词人对江湖士风的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遗民词人虽然承袭南宋时代的“道人”、“雅士”风度,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如下两个方面却有所突破和发展:一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优游湖山,寄情山水,在人生态度上追求独善其身,追求并实践着自由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崇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飘逸清空的风度;另一方面则是南宋遗民词人在创作的隐逸人格形象中包含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探索,具有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19.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20.
印象中,艺术家大多都贫穷而孤寂的,他们一生执著地追求着艺术,对金钱、物质、免得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生活一贫如洗,却也依然能够保持着精神上的富足。直到如今人们还在激烈地探讨,是怎样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又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他们抵御这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