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交合论     
<正> 一、信息交合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自然界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粒子、基因,任何客体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维一体。信息交合①论是研究客体世界②与心理世界③信息系统中尽可能的全部信息、全部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是一种从思维角度研究信息运演④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运用信息交合论,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层次,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力。这个理论使掌握它的人能自觉调整智能结构,拓寞视野,开掘智慧资源,更新思维方式,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论人力资源调节陈效兰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科技和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国家不论人口多少,也不论自然资源是否贫乏,只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便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力资源也就是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它和物质资源都是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但人力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历史是从“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人的历史,从“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也将冲破狭隘的地域范围,从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①,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每个人都在经验着的现实过程;在“世界历史”状态下,每个人都将成为真正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人,他们的存在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已基本成熟。这尤其表…  相似文献   

5.
印度民族凝聚力问题浅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 ,“可持续发展”成为最时髦的词汇之一 ,备受世人关注。其实 ,通俗地说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向前看 ,看谁笑到最后。这显然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产物 ,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产物。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资源。资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物质资源 ,一是人力资源。文化也是资源 ,既是物质的又是人力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还要看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而综合国力不仅与经济、军事、人口、社会等硬条件有关 ,也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基础、民族精神等软条件有关。民族凝聚力问题正是这种软条件当中最核心、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看事物以及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纵向思维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传统思维也看事物的结构,但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去看。很少注意事物结构的层次关系。层次思维是遵循物质世界的层次关系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整个客观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是分层次的。层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必须对其层次去认识,进行层次思维。因为只有思维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致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层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刻、更丰富,能对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表达事物的方法,并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既有类似点,又有相异处,只有探寻其形成的文化因素,才能促进语言相互间的理解、欣赏和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8.
视觉与视窗     
阚延龙 《社科纵横》2002,17(6):49-50
“视觉”与“视窗”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形式。只有人的精神才能赋予它灵魂。具有灵魂的形式才能使世界丰富多彩。才会出现一个新的给人以希望和尊严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改变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潜结构”,使我们的国民从思维方式、态度、行为方式上都现代化起来;只有我们的国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可能,没有主体人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0.
对民族文化的哲学讨论既可以是唯名论的,也可以是实在论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是超验的实在,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体悟;但这种超验的文化精神又必须在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经过感官被人们接受。民族文化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决定民族认同是比阶级认同、团体认同更加根本的认同;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文化必须有经济繁荣、政治强大的国家作为外壳。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青年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王金凤跨世纪的伟业必将由跨世纪的人来创造。全面提高青年素质,培训锻炼大批青年人才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根本所在。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我国的青年人口资源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中的人文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除了能源、矿藏等物质资源外 ,还蕴藏着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这是西部人的生命载体和西部各民族的立足之本。在西部开发中 ,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开发 ,坚持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人生问题,是与人类同步产生并被人类不断认识、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问题,是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随时遇到和解决的千古常新的课题。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类对人生问题认识程度的提高和解决手段的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进步或文明富裕程度的高低往往和这个国家或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精神道德素质的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哪个国家或民族具有站在时代高度的认识、控制和开发人生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付诸人生实践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有同样的站在时代高度的人生作为和人生业绩,就会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否则,就会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普通成员或落伍者。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人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儒学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家骅广东商学院杨,杨志书作为民族性之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指由思维的多种要素、形式和方法而组织的,长久、稳定、普遍起作用的思维结构与思维习惯。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整体的思维倾向,从而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5.
优点视角观点认为: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案主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可能是伤害但更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每一种环境都充满着满足案主需求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对待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抱负,只有通过与案主的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社会工作评估的特点及其关键性地位、满足案主需求的特定性要求等方面决定了优点视角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思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思维,就是一个独特构造的世界,都是自成一个独特结构的有机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原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思维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正反的两极,从生物的进化角度看,有保留动物原始需求的动物性一极,有超越动物特征的社会性一极,从而构成所谓“灵与肉”的矛盾。 任何思维,任何心理状态,都是两极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组合的表现。思维的二重组合,就是思维两极的排列组合;或者说,是思维世界…  相似文献   

17.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干才 《唐都学刊》2006,22(2):44-49
哲学主要是“思”,作为马克思“思”的结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理论“硬核”是“实践思维”;“回到马克思”既要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文本,更要回到马克思的思维逻辑;只有努力建设和不断改善哲学创新的生态环境,才能锻造出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创新无论是对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来说,都是进步的巨大动力。但创新的实质是去想、去做前人从未想过、做过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与风险、失败甚至牺牲连在一起。这不仅需要创新者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用很大篇幅记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资源的开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生产力发展进入了智能生产力的新阶段。在智能生产力之下,一系列社会文化经济现象都产生出新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