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经指出《三国演义》的缺点之一是:“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而在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时,鲁迅则认为,  相似文献   

4.
1 鲁迅的短篇小说《高老夫子》,以刚劲泼辣的艺术笔触描绘了新旧国粹家的丑恶面目,揭露出他们卑鄙的灵魂。燃烧在作品里的讽刺烈火,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社会上出现的封建复古思潮的有力回击。同时,在鲁迅创作的小说中,《高老夫子》和《肥皂》艺术上又是别具一格的。作者让四铭、高干亭等反面形象占据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1 一九二三年是报刊上讨论“爱情”、“配偶”之类的问题热闹非凡的一年。其中,《晨报副刊》上关于“爱情的定则”的讨论和《妇女杂志》上关于“理想的配偶”的讨论是影响最大的两次。而鲁迅对报刊上的这类讨论,一直予以深切的关注。一九二三年初,《晨报》上曾登载一则新闻:“谭仲逵丧妻得妻,沈厚培有妇无妇》,报导一个名叫陈淑君的少女,原与沈厚培订婚,后因她姊姊去世,她就嫁给姊夫谭仲逵,而与沈厚培离异。陈淑君的行为引起了一些议论和指责。当年四月二十九日,《晨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雪》,正如他的《野草》中所有篇章一样,是他希望速朽的,但是它却以不衰的青春而长存下来,为历来的研究者所瞩目。《雪》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载于同年二十六日的《语丝》周刊第十一期,当时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十年代末期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五十年代初期和末期、八十年代初期,不少专家和学者对《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七九年,《雪》的研究出现了高潮。对《雪》的研究,探讨最多的是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内容复杂曲折,气氛沉郁悲怆。对于这篇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特色的作品,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从史出 论从己出——评《鲁迅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鲁学界曾提出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由于历史的惰力,要真正把鲁迅研究落实到鲁迅本体,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不免令人沉重。然而,口号的提出,毕竟表明奋斗目标和所由达到的路径都已然明了无误,而且,真正按照这个精神扎扎实实地付诸实践者,也尚有人在,这又令人为之欣慰。从冯光廉先生近著《鲁迅小说研究》(1989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即得到了这种欣慰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叙述体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多次变换他的叙述视点,交替使用几种时态,加之多福灵活的笔法,深沉抑郁的基调,悲怆凄冷的审美体验,使这篇小说对叙述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借助叙述,作者也实现了寓热于冷的自我宣泄的目的。交替的时态。一般叙述体小说都交替使用几种时态,一些事情发生在过去,而另一些事情又牵扯到现在,这样,故事中各事情之间的变换关系就把读者吸引住了,使他们时而卷入,时而分离。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宜用什么时态,应根据他所涉及的事情和创作意图而定。也就是说作者想使他的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接近到何种程度,当然这又关系到谁讲述这个故事了。  相似文献   

13.
莫言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残酷无比的刑罚,和鲜血淋漓的受刑场面的描写,把隐藏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看客心理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展示;这其中有看客麻木而"兽性"的欣赏,有统治者自行取乐、渲泄淫威的病态表现,有对被征服者肆意的羞辱,刽子手扭曲的心理展现,使这一民族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莫言通过对酷刑实施过程中看客病态表现的解剖,将扭曲的心灵与民族历史相连结,揭示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图景,也表现了作者蕴藏于内心的"人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鲁迅小说新论》一书,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逐篇研究了鲁迅的二十五篇小说,细致分析了各篇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写作特色,系统考察了鲁迅小说“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过程,深入研究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构思、情节提炼与创作风格。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不受前人研究成果的束缚,也不受某些图解的影响,而从“设法弄清鲁迅要写某篇作品的动机和意图”入手研  相似文献   

16.
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总结自己的小说创作经验,回顾了《药》、《狂人日记》所受的艺术影响后说:“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对照鲁迅的小说创作实际,这是十分剀切的话。纵观《呐喊》《彷徨》集,《肥皂》确实是艺术技巧最为圆熟的一篇成功之作。第一,从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组织来看,《肥皂》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用叙事学文本分析理论,对徐訏的诸多小说,从叙述体式和结构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总结和归纳出徐訏小说叙述的设置类型、确立程式,以及这种叙述人在小说中的自由变化对小说文体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技术研究,本文从“叙述接受人”角度分析徐訏小说的魅力和文学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小说的构思和文本建构角度剖析徐訏小说结构的“倒叙模式”,对此模式的设计方式及其对小说时空的影响等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划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以辛勤的艺术劳动,开拓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鲁迅以他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作品,为新文学奠定了第一批基石,亦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第一批典型形象。鲁迅从旧中国的下层世界──农村,接触到广泛的生活场景,从最富于生活情调的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回落。他为寻求人生道路,为改造“愚弱的国民”留学日本,他亦为拯救国民性而弃医从文;他目睹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从胜利回归失败,他也看到北洋军阀是怎样“纣借无道”,屠杀无辜的…  相似文献   

19.
对鲁迅小说中形容词重叠式中的AA式、AABB式、ABB式进行分析,借助现代汉语的理论,从状态形容词的结构形式、语法功能、语义特征方面来重点分析它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功用。发现鲁迅小说作品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运用不仅使文本本身充满审美情趣,同时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也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研究其背后的语言价值对研读鲁迅小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不主张旧体诗用典过多,特别是那些比较生僻的典故。唐朝有名诗人李商隐,是鲁迅所称道的一位。鲁迅曾肯定了李商隐的诗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请词丽句”,自谦地表示自己“何敢比肩”后,又指出李诗“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鲁迅书信集》第六九九页致杨霁云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