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语口译课作为高校日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译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是大学本科中文及其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一类专业基础课,承担着文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作为一种传统课程设置,目前的“文学史”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仍较多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亟需改革。“学生参与”模式的建构是“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具有充分的现实和理论依据,“原典”阅读、“时事”追踪、“表演”和鉴赏实践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创新地坚持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日语已发展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日语精读课是贯穿日语教学始终的主干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水平的高低.从我国日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对其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4.
一点启示     
继蒙、藏、苗、布依、白、纳西、壮、瑶、傣、水、彝、维吾尔等12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简史)出版之后,一些热心于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专家的新成果——《土家族文学史》即将与读者见面了。它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纂工作的一个空白,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日语口译课教学受限于师资、教材、思想认识等诸多因素,尚未有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结合日常教学方法与口译教学理论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提高以及完善口译课程教学,对口译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日语专业的普及,如何发展日语专业,成为诸多地方性二本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基础日语作为日语专业设置中至关重要和基础的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适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巩固和发展日语专业的基础阶段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其他同类相关院校开设及发展该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论争是最为复杂的.由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观念左右文学史的研究,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评断文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在这种语境中,长期以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似乎成了新民主主义史的佐证与阐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大多以武断的言论予以评判,以先人为主的观点按图索骥式地运用史料,上纲上线式的分析使文学论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使某些原本仅仅由于文学观念分歧导致的文学讨论、文学论争,常常变异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搏斗,甚至连当时朋友问对于文学的切磋,也上升至阶级视阈进行审视、评说,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心态更加剧了文学史研究的偏颇,尤其在对于史料的研究中,缺乏论从史出、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式,而往往采取本末倒置的方式,先定性质再找材料,使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论争的评说缺乏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有人提倡采用直接教学法,创造完全的外语环境,消除汉语的影响,强制学生用外语思维.一些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也试图通过单语教学引导学生用外语思维,但是长期的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外也渐渐地不受推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大多依靠母语思维,对于零起点的日语专业学生来说,完全使用日语教学的方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母语思维在日语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设英美文学课,而在于教什么,怎样教。据笔者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选读,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或掐头去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教师处理这些选读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无用。  相似文献   

10.
文体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即语言的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场合.日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文体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适合性”.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等层面,结合教学实践强调了文体学方法在日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