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言     
自2006年以来,我国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制度,形成了保存、记录、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探索性、多维性的保护方法.至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基本完成.如果说2006~2011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建设,那么,自2012年以来,则主要在传承实践方面进行重要探索.值得一提的是,生产性保护方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传承实践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最佳实践项目名录”因其重视教育传承和复兴文化价值的特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我国需适应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根据“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评审实质标准、设立目的价值以及他国成功入选“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经验,按照弘扬复兴、教育传承、打破地域界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实践的模式完善法律制度,实现成功入选“最佳实践项目名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目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保持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本文试从传承机制这一角度来探讨蒙古族马头琴文化在传承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麻雯  韩旭  咪拉 《北京纪事》2011,(2):32-41
张学津:学余宗马,戏唱人生北京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国粹",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年来,北京京剧院博采众长、突破创新,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京剧院在"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上高度重视,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院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正"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于2012年12月5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它是我国首个人选该名册的项目,在福建非遗保护领域显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一级协调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三个序列,构成一个整体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评选并建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结晶和财富,然而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进程的加快,作为"弱势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文章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湄洲妈祖信俗为例,在总结妈祖信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阐述妈祖信俗保护和传承困境,同时提出了针对妈祖信俗的开发性旅游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朱双玲  赖强 《源流》2016,(4):3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财富,而对其最好的传承莫过于将其进行保护,为其提供生存土壤,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被列入第二批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远黄粄是客家人民喜爱的一种美食,其香、嫩、爽总令食客赞叹。每逢春节,勤劳的客家人民都会用特有的禾米制作黄粄,以庆祝一  相似文献   

9.
易明 《北京纪事》2011,(12):94-95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肯尼亚内罗毕审议通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通过的还有中医针灸。这是两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被世界认同,让国人振奋。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威县土布纺织历史渊源深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威县土布纺织以图案纹饰形态为载体,以独特的挑经通纬工艺,表现了土布纺织的吉祥寓意之美和希冀驱邪挡灾的民俗观念。近几年威县通过建立技艺传习所、复原原生态技艺以及研习交流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路,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文旅融合、创新产品设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搭建共融平台等途径,有助于构建威县土布纺织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