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美学感兴论的研究中,阐述者大多对感兴论中所包含的重视外物触发作用的内涵格外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机制的主导理论,感兴论的确是以感物和偶然为基本内涵,感兴就是审美主客体偶然遇合的创作冲动,是艺术精品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然而,感兴论的全部内涵不止于此,在其完整的理论框架中,创作者的胸襟品格和艺术禀赋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条件。关于审美主体的丰富阐述亦是中国古典感兴论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审美感兴不仅发生于创作之始,而且贯穿于作品物化之前的整个创作过程,尤其是在艺术构形阶段,它是形成主体内在视像的重要审美情感。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主体的胸襟、性情、学养、敏悟等方面的理论论述都与感兴论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建构完整的审美感兴论所不容忽视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元结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山水游记的杰出代表,其山水游记不仅情景交融,成为后世游记的典范,并且还渗透了作家的心志和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其中主要表现为:其一、儒家思想在游记中反映极为浓郁;其二、道、佛文化在二者游记中的表现各有侧重;其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成为总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沈亻全期、宋之问以较为出色的创作实践 ,进一步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开拓了唐诗的题材。沈宋的诗歌创作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突出特点 :论山水 ,则循声而得貌 ;述离居 ,则怆怏而难怀 ;叙情怨 ,则郁伊而易感。讲求意蕴、意象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在初唐诗坛上堪称独步  相似文献   

5.
面临现实困境,或由于启蒙理想的破灭,或由于生存境遇的挫折,或由于政治环境的压抑,现代闲适小品散文作家往往避开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流连于雅静自然山水间以寻得生活情趣,追求精神自由,寻得心灵愉悦。自然山水的幽静平和给予闲适小品散文作家们深沉而宁静的精神慰藉,山水写作自然顺理成章地构成了创作主体重要而不可忽视的部分,这部分创作既为我们解读作家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绝佳的休闲读物。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情景关系历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学理论批评文本的梳理,忽视了情景理论是审美实践的产物。这对范畴的关系理论产生于六朝山水的寄托,其诞生的动力是对物色模拟手段的探索,彼此基本的理论关系确立于六朝秀句评赏这种批评实践。由于作为意境基本构成的情景关系源自山水物色寄托,直接影响到了古典文学意境对阴柔婉约的偏尚。  相似文献   

7.
“隐逸诗”作为主题学范畴,其所包含的文化史信息或价值底蕴,远非“田园诗”、“山水诗”这对题材学概念所能替代.或曰,作为“隐逸诗”人的道德自律程度,要比一般“田园诗”人暨“山水诗”人来得自觉乃至卓越.“隐逸诗”人所亟需面对的首先不是怎么写“田园”或“山水”,而是对日常人生取何种活法才真正令己安魂.故从历代诗章可辨陶潜如何“弃官而隐”、“隐而欠逸”、“不逸乃隐”;王维则“先官后隐”、“亦官亦隐”、“亦隐亦逸”;而谢灵运只是“误官纵逸”、“逸而非隐”.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水为题材的中国诗画艺术,透露着中国艺术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华。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物理的或几何的,而是心灵的观照,是中国艺术家用心灵创造的艺术境界、人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论谢灵运山水诗用典的特色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政治遭际,对谢灵运的文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其诗作中儒、释、道并存的烙印十分鲜明.后世论及谢灵运山水诗,多集中批评其玄言入诗的优劣,较少关注史传人物、儒家经典、屈子辞赋等典故的运用.其实,谢灵运山水诗用典,称得上是神奇的多面手,或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或多方糅合,无不出神入化,亦折射出谢灵运儒、道并用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夔州山水诗,真实地再现了夔州山水雄奇壮丽的独特风貌,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在艺术上表现出沉郁悲凉、奇崛厚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12.
旅游景点山水诗的英译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水诗是旅游景点介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中国山水诗具有立体感强、字少意多等语言特点,且语法结构随意性较大。将山水诗翻译成英文时,首先欣赏名家的翻译佳作,对正确处理诗歌译文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山水诗翻译中还应注意中西文化视觉的转换、思维不同所引起的语言差异等,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了解诗歌的渊源典故等,以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创作表现手法上 ,都强调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发挥情感在审美中的能动性 ,以表达“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意境。诗歌和绘画在表现手法上虽有相同之处 ,但它们之间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鲍照的山水诗一方面受到汉魏晋古诗的影响,感物兴思,以情使文,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他讲求炼字炼句,对偶精工,长于刻画景物形态,风格多样,预示了齐梁山水诗的发展路径,其中多写哀伤之情,孤寒之感,反映出寒士的复杂心态。他是较早学习陶渊明的诗人,仕与隐的矛盾在他的行役山水诗和田园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鲍照的创作实践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意识熔山水风光和人生哲理于一炉,炼就一篇篇短小精粹,脍炙人口的山水哲理诗,这可以说既始于宋也成熟于宋,而苏轼又堪称这个领域的佼佼者。社会及个人因素决定其山水诗独具奇趣妙理,而这些富含理趣的山水诗并没有违背诗歌的本质特征,因而在诗坛上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