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运行作为法之创制、展开和实现的逻辑进程,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的审视和导向,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之应然。这种合道德性的法律运行主要表现为:在立法环节,法不仅要符合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而且要追求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契合;在司法活动中,不仅要求司法工作者追求司法公正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在守法环节,广大公民不仅应关注行为的合法性和履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追求自觉的守法境界和积极主张自身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2.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充分体现了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因此有必要从伦理的视角对其进行考量和审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价值取向性、伦理自主性、主观能动性、自由有限性等伦理属性,以相对现实主义、司法能动主义和实现个案正义为其存在的伦理依据,其运行应当遵循彰显司法正义、彰显司法良知、讲求司法公信、符合公序良俗等伦理限度。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本文在对中外有关主要理论观点加以综述之后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 ,论述了法治中存在一定道德因素的必然性 ,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法治主要环节方面分析了道德因素的存在样式和效能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5.
民事裁判是通过对具有伦理属性的法律规则的适用,来引导对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实现伦理生活之目的。从几个与公共道德生活密切相关的司法个案来看,我国民事裁判中存在着违背法律逻辑的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和以法律人的意识误读社会生活伦理等问题。在民事裁判中,法官应该从法律与伦理关系的视角,更为深刻地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及其限度,从而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裁判。  相似文献   

6.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需要,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个体道德力,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个体道德力助力法治文化弘扬、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促进法治体系建构、保障法治实践深化。但是,个体道德力与社会法治并非总能有效共行、相与为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对策、清除掣肘,全面强化个体道德力对于社会法治之功用,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夯实法律的伦理内涵与价值基础,提升立法的反思和回应能力;构建司法执法与民意的有效沟通机制,考究司法执法实践中"道德话语"的特殊意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理性,强化公民的守法自律意识,为公民的守法道德确立具体向度;兼顾知识普及、法学研究与价值体认,注重法治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培育;德法双修,法德共进,敦促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桴鼓相应,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必须从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境司法,增强公众守法观念,强化法律监督方面进行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表明应重视道德的法治价值。道德与良法的创制,司法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完善与法的适用,行为主体良好的伦理意识与自觉守法三个层面显现出道德在法的创制、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之间的价值关联。  相似文献   

9.
坚持交往有效性的形式法律被哈贝马斯确定为两个方面的中介,即一方面是伦理实体之间,另一方面是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利之间的中介。它构成了多元主义社会共享道德要求的基本前提。由于哈贝马斯认为前反思的道德直觉与情感缺少经过道德论证和反思理解的可能基础,因而它们必须与作为其发生学根据的伦理实体一道被形式法律驱逐出去,并被约束在与公共领域无关的事实语境内部。与此同时,形式法律也坚决排除了伦理实体独特的政治追问。  相似文献   

10.
国内法律伦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以及在实践中法治困境的凸现,许多学者对诸如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与道德的本质关系、司法实践中法与道德的冲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法律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有关法律伦理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国内最早提出法律伦理概念并对之进行初步研究的是何勤华先生,他在80年代的《文汇报》上首先提出了“法学伦理”这一概念,后来又进一步规范为法律伦理,有的学者则把法律伦理称之为法伦理。目前,学者们对法律伦理的研究对象尚未获得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法律伦理是以…  相似文献   

11.
董必武同志的法律思想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教育、法学研究等诸方面,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董必武司法思想中关于司法独立的内容,以期对当前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变法是以“大明法度”,变法图强为指导思想的崇尚法治,以法治国的改革运动。在变法实践中,王安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文章分别从其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他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想。以为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法治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的法治建设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守法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4.
法律推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中普遍存在,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要提高执法工作者的法律推理能力,除提高他们的法律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公民守法道德作为实现法律的德性保证,其对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向度上,公民守法道德表现为强制守法、自觉守法和信仰法律三个层面.就实现条件而言,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公民意识和保障机制的确立,也需要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各国商业贿赂犯罪立法、司法的特点,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分析了中国反商业贿赂犯罪法律实践存在的缺陷,得到了一些法律启示,为相关法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历朝历代的《刑法志》都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史料,也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篇章。《刑法志》对各个朝代立法、司法、法制建设及法律思想的记载和阐释,不啻为各封建王朝关于法的理论和历史的官方史料,其观点获得封建统治集团的认可、采用,并作为他们施政和实行法制的指导。可是学界对《刑法志》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宋史·刑法志》。根据《宋史·刑法志》的记载,宋代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记述了宋代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反映出了宋代独具特色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法律关系.由于人们观念的滞后和现行立法、司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现实中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具体探讨了教育消费者应享有的一般消费权利和特别消费权利,分析了教育消费者的权利维护状况与原因,从立法、司法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完善的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立法的审视与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立法在艰难的境遇中取得了一定成就,更面临巨大的困难.环境法律缺乏实效、守法自觉尚未形成,以及部门造法与权力交涉的工作局面,"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法律移植"水土不服",难以提供法律救济的救济手段、公众监督的效力不足等都是立法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普法”对于“守法”的功能意义是由“知法—守法”与“知法—维权—守法”两个命题共同支撑的.然而,这样两个命题并没有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只有将普法看作一种特定的、实现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功能的方式方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普法重心既不是法的“暴力性”也不是法的“功利性”,普法应以论证法律的“合法性”为基础,在普法者与普通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