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2):100-103
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人类行为,涉及语言潜势的诸多识解过程。本文将分析语言潜势的下、上行循环递归运动,提出层级下行运作制约言语行为,层级上行运作体现语言行为的语言潜势系统概念框架,以求构建语言潜势系统的双向运作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2.
迟庆立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2):36-37
在译者面临复杂语言环境的局面下,没有想像和推理,翻译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假定的过程就是我们挖掘语言潜势中所有可能的过程,它需要适度的想像;而推理的过程,则是将所有可能性置于语境之中,用各种因素对之加以限定,将一些可能性排除出去,寻找最合理解释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2):96-98
翻译作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功能的正确分析和把握并将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现出来,本文围绕语言功能探讨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应具有的语言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董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49-351
广告语篇的主要功能是劝诱功能。广告语篇翻译应采用着眼于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预期功能的充分实现的功能性策略和方法,即以目标语言文化为导向,灵活运用直译、增删、调整等各种可能的翻译方法和文本处理手段,从而使广告语篇译文潜在的劝诱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5.
郑小燕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化和非隐喻化的过程,语法隐喻这一现象自古有之,其提出有着历 史和理论基础。它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相关,却又并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6.
包通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93-197
阐述了<竞赛论>这一诗译新论对古汉语诗词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这是诗译理论的一大突破.但同时认为"竞赛论"须根植于"等值论",使之避免偏颇,从而使诗译理论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7.
卢明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24-128
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研究林乐知从事翻译的缘起和动机、与华人合译的翻译方式、其鲜为人知的译论文章《新名词之辨惑》。《新名词之辨惑》体现了林乐知独特且明确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中遇到的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明显的词汇匮乏,是源于人心不得释放,新学不得发展。林乐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译名问题,使其成为继傅兰雅之后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近代来华传教士。 相似文献
8.
钟海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02-105
本文拟就奥斯汀的言行同一论与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通过考证来自小说<名利场>原作及译品的诸多实例,证明了应用言行同一论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同时说明语言的语用意义等效也是译者追求的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语法能力与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作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0
语法教学是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在中学英语学习阶段都学习了语法,所以如何在高校进行语法教学、如何编写该类教材是英语教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没有定论的问题。本文试比较常规语法现象和非常规语法现象、现代语法教学与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出发探讨语法教学的定位、语法能力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综合培养;认为培养语法能力应是现代英语语法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杨正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界占主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被广泛的应用于语篇分析、教学以及翻译等诸多方面,讲究的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对现实的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中,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被称为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占有核心地位.该文通过对以上三大元功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从语言共性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可译性这一问题。首先介绍了生成语法学派的强势语言共性论的主要观点,涉及了先验与经验、语言与思维等问题,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采取先验性的进路,而非经验主义的进路,而且,人类语言和思维上的共性成为语际间实现可译的必要基础。然后,以强势语言共性论的观点,尤其运用其最新的发展阶段——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MP)的思想,对可译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思考,论证翻译是可行的,不可译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化境”说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钱锤书提出的。本文从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和认识“化境”。 相似文献
13.
在等效翻译论看来,完美的翻译是要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感受上的高度统一效果.但文化障碍,文体风格以及社会发展对文学翻译产生影响.翻译的局限根本上在于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全球化为翻译的飞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65-68
形式主义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造人韩礼德在语言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极大地反映了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两大趋势。旨在揭示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同是二者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并从语义、句法、语境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对语言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ie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李丹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86-187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来往信函的写作与翻译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语法的视角研究信函的文本,有助于展示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而对文本言语行为的分析又利于译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力和言后效果,从而理解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使译者在信息操控时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或功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中的语言功能、文化介入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饶小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115-117
翻译界素有不可译性问题分为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之争论。其实,这种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主要由文化差异引起,并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即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从根本上导致了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8.
ZHAO Bei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十九世纪末,随着《论语》英译本问世,辜鸿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辜译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反文化殖民的色彩,他的"归化"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归化,而带有很强的杂合性。在后殖民语境下,通过考察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的目的与决策以及译作对译语文化的作用,证实杂合策略在反对文化殖民,确立弱势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能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宏军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3-125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与语义翻译遥相呼应。语用翻译旨在解决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即在翻译中进行语用对比。语用学介入翻译,特别是语用语言翻译等效与社交语用翻译等效的融合、语用含义与语境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同时又为我们从新的角度解释翻译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冬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117-119
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两大主要范式,加强两者的对比对促进语言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两家理论复杂,术语繁多,且在不断向前发展,本文拟从语言观和理论框架等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研究,以加深人们对这两种理论范式的理解,消除误解,实现两种理论的互补以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