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其基础建设是塑造出合格的市场主体。这个市场主体必须能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很显然,传统的国有企业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对它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广东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最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这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它为改革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陈祖煌、陈文学和郑贤操三位同志撰写的新著《国企改革:转轨与创新———从广东的实践看未来中国改革的路向》,是广东国企改革的记录,又是理论工作者深入思…  相似文献   

2.
在1997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中央已确立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当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且大多都是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国企改革,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探索,取得突破,是各方人士关注的话题。本刊约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同就国企改革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三方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当有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心环节,而理顺和处理好国企与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反思与回顾我国国有企业形成及改革中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演化,剖析在处理二者关系上面临的问题,摆正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国企改革的紧迫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国企改革正进入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将把国企改革推  相似文献   

5.
学术权力式微是我国现行体制下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必然结果。从改革方向上看,必须把公共高等教育权力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赋予公立大学公法人资格,彻底改变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奠定大学自治权力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 ,深深地触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深层次矛盾 ,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 ,又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尤其是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 ,最终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说明了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进行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20年前,放活国有企业已是改革初潮中一股激流,一朵浪花。20年后,国企改革依然是体制转换中的一个热点,一道难题。虽然经过努力,我国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三年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去年9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吹响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号角,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实现了国企改革的七大理论突破,为国企真正走出困境,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带来新的希望,《决定》必将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企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国企改革。其中企业领导制度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 国企改革进行多年,但是成绩并不令人满意,企业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有下滑的趋势。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下降38%,亏损额比上年上升22%。为何国企改革进行这么多年却收效不大?面对国企管理不善和效益下滑的突出矛盾,企业领导制度改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 过去,国…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关于中国传统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弊端,各级部门行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同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具有紧迫性。 从应付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看,亟需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战败后没有发起任何改革,以至于近代中国长久积弱积贫。将参与鸦片战争和谈的清朝大臣张喜的个人经历与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观念与体制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交错是中国鸦片战争后改革延误的原因。从微观方面看,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着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从宏观方面看,清政府体制僵化与人才缺失两方面缺陷表露无遗。这些宏观与微观的综合原因在张喜身上均有典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已成为最主要突破口,推行股东多元化与股权分散化已然是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商业银行这一特殊的国有控股企业中,大中型商业银行虽具有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必要性,但缺少改革的可行性;相比之下,历经多次改革洗礼与监管考验的城市商业银行具备改革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被历史性的推向改革前台。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产权结构的优化与经营机制的完善为主要抓手,坚持市场逻辑,冲破体制性障碍,在动态、持续、内在、有机融合的改革中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走向高质量、高层次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有企业建国以来、尤其自改革开放至今体制演变进程及改革成效的回顾,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需求不旺和供给不足。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着重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制度供求关系不协调的现实原因,进而提出政企分开,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市场机制,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国企改革反映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究其根源,由于长期受地域文化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影响,东北国企人员形成了封闭而非开放,退隐而非进取,虚名而非实利的文化心理。制度变了,思想没变;体制变了,观念没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东北国企进一步发展的阻滞。因此,东北国企要使改革走向深入,必须实现从"伦理人""单位人"向"能力人""契约人"的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搞好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国企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应当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改革成本的降低,实现社会约束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看,城乡关系与地方行政体制尤其是县制改革有紧密关联。传统“郡县制”体制下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近代随着城乡的突变式分离,地方行政体制亦频繁变动。改革开放后,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市管县体制在现实中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为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不少地方试行了省管县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省管县已成为统筹城乡的重要改革方向。而要搞好省管县的改革,必须平衡和规范市、县公共权力的行使边界,合理界定其权责界限。同时,省管县改革要做大做实县作为一级独立政权所必需的政治、行政、财政等各项权能,赋予其相应的治理资源特别是行政权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改革和国企改革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通过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制度对国企改革的巨大促进作用,阐明了规范、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对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机构改革是在价值取向支配下进行的,价值取向决定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和效果,评价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必须从价值取向出发。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属于公共行政价值取向。政府机构作为实现国家意志的载体和工具,具有明显的执行属性,目的在于保证公共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因此,效率与公平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轨迹,从机构精简、政府效率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满足了效率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平价值也获得了一定关注,但处于次要地位,导致严重的公平问题,其根源在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定位。只有将这种非均衡的价值取向转变为“讲究效率,注重公平”的均衡价值取向,才能准确找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并进行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方可成功。大部制是兼具效率与公平价值的体制,是今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益方向,但也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进行合理权衡与取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制度变迁——一种历史制度分析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历史制度分析视野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教育制度在短期内是一种自我实施的制度,而从长期看却是一种自我削弱的制度.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等重要环境变化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教育制度的自我削弱更为明显.虽然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还在继续,但由于路径依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最终收入的改革,必须纳入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中去思考;从收入流程的意义看,传统社会福利体制是一种财政与企业双重主导型的体制;改革以来,分配格局的变化态势客观要求社会福利的最终收入作出新的选择;信用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为社会福利预防性收入的保值为增殖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住宅消费不旺,其原因尽管很多,但归纳起来是体制与市场两个方面。培育住宅消费的途径。从体制上看,虽然“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旧的住房分配体制有很大的突破,但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实行“住房分配市场化”;从市场方面看,受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培育住宅消费的重点应放在其他方面,如扩大住宅消费信贷、转变经营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