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山西省襄垣县仙堂山娲皇宫西侧的峭壁上,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他昂首挺胸,双目炯炯地凝视远方,这便是我国古代西行取经,报效祖国的先驱——东晋名僧法显。他的一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泯没的贡献。法显(337-422年),上党襄垣(今山西襄垣县)龚家沟人,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地理学家、著作家。是我国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比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经早200多年。特别是他在回国途中阴差阳错地在海上漂流了3个多月,竟然漂到了美洲墨西哥的一个岛上,成为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3.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湖北省潜江县袁桥村人。1904年由胞兄李书城的挚友关禄贞资助,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其间结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受其影响较深,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回上海后,结识了董必武、詹大悲等人,向他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书藉和日本进步杂志借给他们阅读。董必武阅后“深以为然”,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化。后来每忆及此,将李称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  相似文献   

4.
论荆楚精神     
荆,或楚,或荆楚,都是指的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昌盛,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的古国。据《春秋》所记,庄公之前称荆,僖公之后改称楚。《诗·商颂·殷武》则荆楚联称,如“挞被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故楚是荆的别名。对此,沈括作了注释:“……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可见荆楚既是旋名,又是国号,是长期存在祖国大地上的一个民族群体或国家实体。据《史记·楚世家》等古文献记载,楚旗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高阳生称,  相似文献   

5.
宁玛派高僧隆钦然绛大师蒲文成隆钦然绎(1308-1363)是14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宁玛派最著名的佛学家。他继承莲花生大师传出的“空行心要”和无垢友上师所传“牟扎教规”,直接受教于仁增古玛拉杂(1266—1343)上师,将无垢友所传大圆满法结集为“仰兑”...  相似文献   

6.
明朝洪武、永乐两皇帝时,大理府白族高僧古德禅宗临济派的无极,密宗阿叱力的董贤,为朱元璋、朱棣两父子庞渥,这在往古大理地区白族佛教史上,可说无与比伦者。对于无极的事,明、清的各种地方史志,皆以为是白族佛教史上的一代钜典,无有不著录之。而于董贤的事,则绝少言及甚至几乎淹没无闻。倾不妨旧事重提,略把这明初苍洱境白族著名的两佛子一述,冀引得研究古代白族佛教史的博雅之人来权衡。  相似文献   

7.
唐陆羽《茶经》详细论述了种茶、制茶、品茶、饮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关于茶道和荆楚茶叶生产以另文讨论,本文仅就《茶经》与方志所载荆楚饮茶文化作些探讨。 一 中华民族素以炎黄子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炎帝即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在湖北随州市有烈、厉二山,其上有神农洞、神农井、炎帝庙、炎帝神农氏碑等古迹。炎帝部落在荆楚大地蕃衍生息,由于瘟疫流行,炎帝神农氏带领部落迁徙到鄂西北原始森林即神农架,采药治病。汉《神农本草经》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8.
元晓是新罗著名的佛教学僧。他年少聪颖,学不从师,虽曾因仰慕玄奘,和义湘两次试图入唐,但终因自悟而还。元晓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内容涵盖般若学、涅槃学、新旧唯识学、如来藏学等佛教思潮以及弥勒信仰和阿弥陀信仰等佛教信仰,并通过歌舞等形式向底层人民传播佛教。他毕生都在实践着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其影响弥足深远。  相似文献   

9.
10.
荆楚文化特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代,开放、求新、求变的精神特征为当时诸侯各国所共有,并不能说明某一地域文化的特质。荆楚文化受南方水乡泽国、丛林山峦自然氤氲之气而自然物产丰饶的地理环境与巫觋文化的影响,以青铜器、漆器、刺绣、老庄哲学和楚辞为代表,极富想象力、充沛的激情、浪漫的色彩、不屈的性格与理想主义精神,从楚人"剽轻"的风俗习性,"宏识孤怀"、"一意孤行"的思维方式,以及"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的性格情感而论,荆楚文化的特质应该是与艺术文化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荆楚方言词语杂释·吴良远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处在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荆楚方言。本文采录的荆楚腹地的几个常见方言词语,大多只限于口头流传,很少见诸文字,偶有成文,也往...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创作,由于其心态和屈原等荆楚诗人相似,所面对的荆楚文化环境相同,不可避免地受到荆楚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章取材、物象选择、体式变化、声韵讲究和意境构造上都流露着浓郁的荆楚气息,特别是他的永州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既写出了荆楚本地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风情,在发现独特的永州山水自然和自由之美的同时,达到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又表达了和屈原相似的“怨骚”精神,“不怨而怨,怨而不怨”。另一方面,柳宗元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学识修养带着吸取百家、兼收并蓄的痕迹,对荆楚文化传统既有接受又有开拓。他在文中对巫鬼文化的排斥,对蛮荒之地旧俗的摒弃,对儒家文化的推广等,都显示出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商王武丁征伐荆楚之事,在甲骨文、古文献及考古材料中有迹可寻.武王南征的原因有二主要是到南方寻找铜矿、锡、铅等战略资源;扩展疆土,巩固其共主地位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官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是宋元时期荆楚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成就的突出标志.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从草创走向成熟,为明清时期荆楚官学的鼎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荆楚官学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不少官学并非一蹴而就,有的历经艰难,有的遭毁而重修.<寿昌乘>所载鄂州武昌县官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可以视为宋代荆楚官学的一个缩影.元代荆楚官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绝大部分府州县设有官学,一些边远之地也设立了官学,祭祀典礼渐趋完备.楚官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学之兴废存乎人,宋元荆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并不落后,相反在所谓山穷、水恶和兵燹的条件下取得的文化进步,更能彰显荆楚先民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8.
荆楚巫术信仰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源远流长,具有最为神秘奇特的生存空间。林世柏剪纸艺术创作继承荆楚剪纸艺术传统,以其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彰显着荆楚剪纸艺术的文化意蕴,折射楚图腾信仰和儒道思想,反映三国历史,展示荆楚传统民俗,表达楚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追求,蕴含吉祥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20.
荆楚方言中的很多方言字,能在文献中找到出处。一些方言字其意义在方言中发生转移和引申,形成多义字。本文选录了几个多义字,注音释义,以此说明,一部分古字古义在方言中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