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崭露头角之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便发现了这位作家艺术才华的独特性,是善于描绘人物的“思想或感情借以形成的隐秘的过程”。他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的特点是,他“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莫里森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分为两部分作了分析 ,最后认为两者都属于其语言中的诗性气质。  相似文献   

3.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读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初步阅读鲁迅作品,发现对比的表现手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对比,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以鲁四老爷家为代表的鲁镇祝福和主人公祥林嫂怀着孤苦无告的心境孤寂死去的情景相对比。“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边是欢乐的“祝福”,“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一边是怀着恐惧和不安,悲惨地死去;一边是酒肉,一边是饿殍。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祝福”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加重了祥林嫂悲剧的沉痛气氛,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罪恶。 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却是一味的读书、习字,对课,这里的学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它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三味书屋典型的封建教育场所。乐园与书屋相对比,作者反对封建教育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4.
“很”作为副词,其语法作用是经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有时也用在助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以及动词性词组之前,表示程度高、多量或强调语气。(注①)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很”的用法还要复杂得多。比如:“很”修饰动词及动词性词组有哪些类型?“很”在不同的结构类型中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很”除了一般的语法作用之外有无特殊的表意功能?总而言之,我们对副词“很”的用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笔下的形象独特鲜明.他们大都是"硬汉子",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他们不怕失败,视死如归,体现在作品中如<印第安营地>、<五万元>、<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他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精神的化身.同时,组成桑提亚哥的"硬汉子性格"的优秀品质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子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性格"的体现.是作者面对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是作者面对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0.
11.
囿于特定的时代眼光和批评视野,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赋予人类以动物般的特性,将人降至动物的水平,因此作品带有"动物化倾向"。本文试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他作品与动物结缘的原因:即基于作者生物学的实践和知识以及非目的论的哲学思维。作者认为,被某些批评家贬低为"动物化倾向"的文本实际上是还原了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一部分的这一事实真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反拨了对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过分夸大。论文认为今天他的作品在全球仍持续受到关注,恰恰是因为他作品的这一"动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13.
“蛇蝎美女”的文学形象古而有之。与各种文学体裁融合,“蛇蝎美女”在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的性格、行为和特色。关于她的创作随着时代的进展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同时,这些形象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价值导向与行为。她的形象貌似简单刻板,实则充满二元对立的张力。卡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笔下的“蛇蝎美女”与众不同,她们既有着这个类型的共性,又体现了独特的个性。她们颠覆了女性作为“被凝视的客体”这个概念,打破了表演性,从而改写了命运。此外,卡特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个类型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那么,与这些坚毅的男性并存在以战争、狩猎、暴力和死亡为背景的作品中的女性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她们与男主人公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本文在较全面地研读了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的基础上,对他作品中的女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可划分为两类:现实的女性和理想的女性。论证了两类不同的女性在“海明威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中所扮演和担负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大部分都在描写人物形象与经历,以塑造硬汉式的悲剧英雄形象而著称。以其著名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及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对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式的悲剧英雄主义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作品里,常用连词“一面……一面……”表示两项动作同时进行。例如: (1)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故乡》) (2)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社戏》) 鲁迅常用“一面”的连用格式来刻划人物形象。例(1)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表现了杨二嫂的气急败坏和尖酸刻薄;例(2)的“一面跳,一面说道”,则显示了阿发动作的敏捷和性情的爽快。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分析大师,在其艺术形象体系中往往把比拟作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并给予十分重要的地位。托尔斯泰善于将“感知”融合进比拟,并使之演化为完整的情景。他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发展的”比喻,非常耐人寻味。我们不妨取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为例。彼挨尔·别素号夫被俘并历尽磨难之后,在玛丽亚公爵小姐房中遇见了娜塔莎·罗斯托娃,当时娜塔莎因安德来公爵之死而备受折磨,显得消瘦、苍老,外形  相似文献   

18.
“呐喊”和“彷徨”的读书札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又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看,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为人民所设想的艺术。鲁迅先生是充满着革命的战斗热情,怀着毁坏封建铁屋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探求革命真理的决心而从事文艺活动的。他的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和他的深厚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9.
1 常量与变量,相互可转换 常量与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互相转换。 例1.解方程(x~2+6x+10)~(1/2)+(x~2-6x+10)~(1/2)=6 3~(1/2)。 解:变换原方程的结构,有 ((x+3)~2+y~2)~(1/2)+((x-3)~2+y~2)~(1/2)=2 3~(1/2)(其中y~2=1)它表明:动点P(x,y)到两定点F_1(-3,0)和F_2(3,0)的距离之和为2(3 3~(1/2))。这就是椭圆。其标准方程为  相似文献   

20.
王春景 《东方论坛》2011,(4):51-54,64
印度当代作家R.K.纳拉扬塑造了许多“逃学”儿童形象,构成了他小说重要的生活场景,为他的小说世界增添了很多生气。纳拉扬通过这些生动的儿童形象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再现了童年的纯真和明净,记录了,童年的苦恼,同时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