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进城心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农民进城心态"的问卷抽样调查,回答了农民想不想进城、为什么想进城、为什么不想进城、想进什么样的城、想进为什么还没进城、城市对农民进城有哪些外推力、农民如何看待农村生活、农民如何看待户籍制度、农民对进城有哪些要求等十大方面的问题,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对有关市县的典型调查情况提出了引导农民进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进城农民涉毒原因和进城农民涉毒对社会稳定影响的分析,探寻解决进城农民涉毒问题的途径,以期引起社会和有关政府部门对进城农民涉毒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就业、教育、住房和一些权益方面的问题是进城农民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路径障碍。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畅通进城农民城市化的路径,加快进城农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农民进城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农民进城促进了城市建设,加快了经济发展,繁荣了市场,方便了市民;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对交通运输、住房就业等带来某些负效应,尤其是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农民进城的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转工、农转居和农民工这三种农民进城的主要方式中,农转工由于体制转型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作为其替代办法的农转居虽然正成为许多地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首选方案,但许多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面临着因其素质低下而无法就业只能“吃低保”的困境,因此,农转居不宜盲目扩大规模。与上述两种行政主导型的进城方式相比较,农民工则属于一种个体主导型的进城方式。因而只要加快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其创造宽松的进城环境,则农民工无疑可以成为一种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吸纳农民进城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为起点的“农民进城”难以避免和化解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矛盾。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为其做了大量辩解,开出了理论“药方”,但“农民进城”困境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根本消除进城农民面临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解决了农民进城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但我国农民进城后仍遇到了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福利待遇城乡不均等诸多问题。通过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农民进城”中的不平等问题,为我国未来进城农民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机会公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分割;坚持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民进城方式与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着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消除之前 ,农民即使进入大中城市 ,也不可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 ,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 ,还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 ,这就导致农民进城就业的宏观环境更加严峻。因此 ,必须探索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模式 ,要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进城农民罪案高发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加快城市建设和活跃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量进城农民的存在,既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进城农民犯罪高发的呢...  相似文献   

9.
江登琴 《兰州学刊》2007,25(1):106-110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进城务工较为普遍,而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进城务工农民--作为一个"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享有民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却因种种因素制约无法行使,这不仅是其无法行使权利的重要内容,更是其一系列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进城务工了,选举权利却被"搁置"在遥远的农村,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固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而"农民"、"农民工"的概念界分及其阶级属性的不明确,则是当前进城务工农民行使选举权利受碍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大批农民向城市涌进.对这个问题,社会各界有不同反映,有赞同的,有指责的.原来认为农民进城好处多的同志经过几年的观察,也感到问题不少,主张清退.究竟如何正确理解农村劳动力进城问题,对已进城的又怎么办?笔者就这个问题,最近到贵阳、六盘水、安顺三个城市进行调查了解,并参阅了国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有关资料,试就农村劳动力进城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农民进城是中国文学的母题。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成为断裂社会的追赶者,有着特殊的情感经验和区别于古典的现代性体验,现代化应把农村作为积极因素纳入经济框架,为农村人尊严融入城市提供知识和思想以及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近代中国农民进城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民进城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视角,揭示农民工对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影响的某些侧面。认为农民进城有着多方面的正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城市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而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民工“回流”把城市文明输入农村,给封闭的乡村带来新鲜空气;家族散之四方,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但农民进城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廖斌 《兰州学刊》2012,(10):83-89
"空间"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场域。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有深层思考,城市社会/工作空间的多样繁荣、其声光电和作为全新的商业样态,对进城农民排拒或身心控制,因此,"空间"与农民的焦虑紧密相连;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呈现消费速食、等级功利、敌意隔膜,对进城农民产生蔑视或疏离。现代转型与城市化应实现城乡平权,城市对乡村应无私反哺和回报,实现空间转换的平等和互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称呼问题"农民工"的称呼,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形成的。但仔细推敲,这个称呼不确切。首先,这个称呼不能准确体现进城务工者的身份。"农民工"的称呼概念模糊,说他是农民,又有工字;说他是工人,又有农民二字。最多只能表明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务工者,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大战略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而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农民进城问题.城镇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发动和组织农民.国家农村公共支出的重点应在有利于农民转移的新城镇建设和职业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树进城"作为一种解读城乡关系的动态-过程视角.对"大树进城"的过程分析表明,"大树进城"不是基于正常的需求而发生的市场流通,而是由中间环节的参与者共同"运作"出来的资源转移过程."大树进城"的结果并不有利于城市和乡村中任何一方,反而造成了城乡双方共同受损.在这里,"大树进城"构成一个"隐喻":在最弱的农民和最"富有"的公共财政之间谋取利益,导致城乡资源转移过程中的"蒸发".因此,"大树进城"并不能理解为一种城市对农村的资源剥夺,而是一种发生于城乡之间的利益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历史形成的保费空缺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的主要障碍.按照"以土地换社保"的基本思路弥补保费空缺,可达到健全进城农民社保体系和巩固农业基础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农民实现兼业转移 ,增加收入 ;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农业发展。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需要消除其思想、体制、政策障碍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从互动视角考察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更细致地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机制。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及城市化的空间扩张事实凸显城乡居民互动的重要性,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成渝试验区为背景,描述了进城农民在职业领域中的工作互动、社区生活领域中的邻里互动过程与问题,由此提出农村居民城市社会化和城市居民引领城市化的对策,得出城乡居民互动是提升农民市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