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外国专家局建局60年以来,从最早引进苏联专家智力,到改革开放以来海纳全球精英,外国专家类型从语言教学、科技专家到各学科、各领域全面引进,其中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辛勤哺育中国学子、为中国教育制度国际化而身体力行的文教专家。本刊从过去60年优秀外国文教专家中,根据其对教学、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力等指标,评选出各个时期在内的"十大功勋"外教,名单和事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也是中国政府 月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职能机构国家外国专家局建局 50 周 随着外国专家数量的增加,管理外国专家的机构也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聘请了大量的苏联、东欧国家专 按各时期、不同名称从分散到集中,先是在中央财经委员家。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引智工作出现了低潮。近年来, 会设立专家工作联络室,负责管理外国专家的业务工作。每年来华工作的外国和港澳台地区专家已达 40 多万人 1953年8月,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改为政务院专家招待次,国内派遣…  相似文献   

3.
1949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五六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等工作提供了帮助。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个别的怀疑到普遍的虚心学习……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为了再现苏联专家在中国这段真实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冷战史和苏联史研究专家沈志华先生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著作《苏联专家在中国》。这部书极具历史价值,也使读者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基本和真实的了解。本刊现分期选编该书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回顾和分享专家学者笔下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据外报报道,最近苏联大批人员去美国学习经营管理和社会文化,美国方面也积极向来访的苏联人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希望这些人回去以后能推动苏联的“社会改革”。美新署最近组织了一批苏联人到美国访问了5个城市和几十家公司,学习如何把军工厂转为民用厂。这个参观团中有5名企业家,其中一人是苏联主战坦克工厂的厂长。去美国参观学习的苏联人还有:12名苏联农民由一基金会付钱在美国家庭农场停留9个月,学习农业技术,然后到一家大学上3个月课;4名剧作家和一位戏剧导演将在纽约一家戏院呆一年,6名前共产党人跟着美国竞选州议员席位的候选人学习政治竞选活动;2名莫斯科侦探在芝加  相似文献   

6.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0年,苏联及东欧专家援华多达3万余人,仅1957年一年,就有2298人来华援助。而在苏联专家派遣之前,围绕苏联专家待遇问题,中苏双方曾开展过多次谈判。  相似文献   

7.
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苏联专家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此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专门为本次活动组织编纂了一本精美的礼品画册《友谊地久天长--俄罗斯专家在中国》,集中反映从1949年至今俄罗斯(含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精彩篇章。那是一本画册,高度浓缩,由于篇幅和架构原因,无法一一展现专家们在华的感人故事。本文编选一部分在画册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4组小故事,以此来纪念援华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9.
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理论造诣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理所当然、名正言顺。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回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还是校党委书记做了工作,听从"党的安排"才签字同意上报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邀请并接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从1949年至1960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派遣3.1万余名各种类型专家来华援助建设。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有一批特殊的外国专家群体(含所有1949年前曾经来华工作过,1949年后重新来华的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就来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这些老专家,每一个人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北戴河这座海滨小城,濒临渤海湾,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上世纪50年代初,当北京友谊宾馆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建成后,为了让来华帮助我们建设的苏联专家们夏天有个避暑的地方,又同时在北戴河兴建了外国专家休养所。从那以后,每年的夏天都会有一批批的苏联专家带着他们的家属来这里度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后,这里便成为外国专家的疗养场所。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事外国专家的服务接待工作,  相似文献   

12.
苏联专家来华人数如此之多,行业如此之广,行动如此之快,无一不是中国要求的结果,这与苏联向东欧国家派遣顾问的情况确有很大不同。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中国来的苏联顾问和专家都是由中国政府请来的,也是苏联为满足中国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而派遣的。苏联专家充实中国工程设计力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设计力量,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平均不足500人。如  相似文献   

13.
安娜·休斯顿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和中国国家教委派到原成都科技大学出国培训部的英国专家,几年来,她一卤在中英项目任教并参与中英项目教学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中英项目的赴英留学人员必须通过英国剑桥大学设计的具有相当难度的“雅词”(IEI.TS)考试。安娜教的学员参加这项考试的通过率达到80%,在全国名列前茅。安娜培训的学员已超过800人,每周学时多达30小时,此外还经常利用假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员。为了教学工作,安娜倾注了她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她长期担任两个班的写作课,工作量很大,经常工作到深夜,对学生的每篇作文除了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五年计划”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整体发展规划。但在半个世纪前,制定和实施这样的规划对中国来说却充满挑战。在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过程中,我国领导人充分借鉴了苏联经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和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对“一五计划”的制定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才交流》2014,(4):36-4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聘请大批苏联和东欧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为做好专家接待工作,1950年1月,我国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列入政务院行政机构,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机构。2月,政务院批准成立专家工作联络室。  相似文献   

16.
从哪里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还是跟中国人交朋友?鱼和熊掌兼得当然是再理想不过了,或许还有人会说,这两者唇亡齿寒,密不可分。不过请让我在这里先花点笔墨自我嘲弄一下吧。自从2010年9月我来到中国,到如今我在浙江一所小大学任教已经一  相似文献   

17.
为反映共和国引智工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讴歌50年来引智工作者对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本期特意推出这组引智50年的报道.并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1949年,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整个50年代,我国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聘请了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专家到中国来帮助建设。专家们帮助我们设计制定了12年科技规划,参与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专家活跃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使我们短期内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初步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聘请苏联东欧国家的专家,对中国解放后经…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同时又是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建局50周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聘请了大量的苏联、东欧国家专家。“文革”期间停顿。近年来,每年来华工作的外国和港澳台地区专家已超过40万人次,国内派遣各类人员出国(境)培训每年约4万人。他们和中国人民一起,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65年间,我国在科技等各领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推动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意义深远。从1949年至1960年,我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共聘请了31000余名各种类型专家,帮助建设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这一系列的项目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作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千年以来长江上无桥的历史,可以说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大学的浦口和鼓楼两个隔江而望的校区,总会闪现一个金发碧眼、苗条得有些单薄的忙碌身影。她总是背着那只白色环保布袋,嘴角上挂着一丝不经意的微笑,辛勤地耕耘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严谨而又不失温和。这就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1999年推荐到南京大学外语学院任教的年轻的德国专家阿奈特(IsabellArneth-Yang)女士。 阿奈特毕业于德国著名的慕尼黑大学,主修DaF——对外德语教学。她来中国做德语专家,可谓名副其实。在南大,阿奈特是所在教研室唯一的外教,所以,她的授课对象囊括了本科的四个年级和研究生的三个年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